古稀老人编辑诗集致敬传统文化

安庆晚报 2018-09-06 09:26 大字

□ 余叶茂 记者 王虎

“余井蜗居也畅怀,八方文稿网中裁。邻家恨水门庭耀,故里新花蕊瓣开……”这首诗作者是家住潜山市余井镇黄岭村今年75岁的汪中新老人。退休十四年来,他勤耕笔作,创作诗词超千首,用手中的笔热情歌颂家乡变化、风土人情……表达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当地广为传诵。

潜山市余井镇黄岭村是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故乡,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8月28日,记者来到出生、成长于黄岭村的汪中新老人家。汪老今年75岁,2004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原本热衷古诗词的汪老,退休后自购工具书潜心学习诗词写作。经过几年的摸索,汪老所写的诗词逐渐被一些杂志社认可,先后被聘为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市诗词学会会员,安庆市诗刊副主编。特别是近年汪老悉心编纂的《诗韵合璧索引》投放到当当网、淘宝网销售已逾2000余册。

在退休前任职期间,汪老敬业、奉献,并善于探索,曾在中学语文教研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安庆日报》发表散文十余篇。1986年一篇属国际交流论文,《潜山县志》存目,后于2005年被语文出版社编入《初二下册教师用书》,并刊载网络版。1996年一篇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选编入1997年的《中国当代教师优秀论文大系·语文卷》。

近年来,随着坐落在黄岭村的张恨水故居复建并对外开放,张恨水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外地人对“张恨水”了解更加加深,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吸引着省内外诗联、文联等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采风并赋诗。受他们的影响,当地一些文学爱好者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其中不乏一些刚入门的创作者们将写好的诗词发给汪老斧正,热心肠的汪老总是来者不拒,逐字推敲,并耐心地与作者交流写作心得。

“躬隐书林,不嫌居室简陋;潜游学海,但求艺道精深。”正如汪老的一幅自勉对联所说,退休十四年来,他勤耕笔作,创作诗词超千首,大多发表并汇集成册,出版诗集《真如诗词》《真如文集》赠与乡邻及文友。

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打麻将,就酷爱诗词的汪老积极发挥余热。十余年来,受汪老指点学子就有20余名,他们大多成为各自领域文化佼佼者。采访期间,汪老透露一个细节:2013年,河南省太康县一个叫张识的高中语文老师,非常热爱古诗词。他通过电话联系上汪老,电话中张识向其倾诉学习古诗词创作但找不到合适老师指导的苦恼。受其创作诗词热情感动,汪老主动请缨指导他。“记得那时我还没有智能手机,于是通过手机发短信传授作诗技巧,从写格律诗入门到娴熟掌握,我共发给张识2千余条信息。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学生悟性好,又比较用功,现已是太康县诗词协会会长呢!现在我们还一直保持联系,前几天还向我发来最近3篇诗作。”汪老兴奋地展示着张识发来的文稿说。

虽然今年已是75岁了,但汪老身子骨很硬朗,精力充沛。qq、微信等现代交际软件玩得很溜。如何将这些诗词保存下来呢?与时俱进的汪老于是委托朋友创建微信公众号用来及时传播各地文友投稿。公众号创建后得到圈内朋友积极响应,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就收到了投稿260余篇。这些作品作者们遍及省内外,有从当地走出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异地工作的党政干部;有当地诗联、文联会员及当地文友。内容大多是展现黄岭村乡村变化、风土人情、张恨水文化……的诗词。

“中国的古文化,都是浪里淘沙,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之上,沉稳、睿智、踏实,务实、不浮躁。”汪老说。

新闻推荐

“扶贫”毛竹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家住潜山市水吼镇马潭村的徐亦军,10年前回到家乡,创办竹制品企业带动当地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2008年春节期间...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