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姆古陶六千年
在安徽省潜山县痘姆乡的痘姆古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贴地而卧着一座百米长的古窑,当地人称之为龙窑。从这里生产出来的痘姆古陶,其制作技艺距今已有六千年了。它历经烟火淬炼,承载着岁月的雕饰与洗礼,倔强中透出宁静。
传承历史六千年
“据专家考证,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与薛家岗遗址出土陶器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了。”程柏全,痘姆古陶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晚期潜山薛家岗人类遗址的发现,曾经震惊了考古界,因为它记载着六千年前的远古文明。而痘姆古陶所在的痘姆乡离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直线距离仅仅几公里。
为什么叫痘姆乡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呢?“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善良的老奶奶用单方治服了肆虐当地的天花病毒,挽救了许多儿童的生命,当地百姓深感其德,尊其为‘痘姆娘娘\’,并改地名为痘姆,建痘姆庵纪念至今。” 程柏全告诉我们,这里与国家地质公园天柱山仅一河之隔,有“千年陶乡”之称,周边老百姓家里用的坛坛罐罐盆盆碗碗十有八九都出自痘姆。这里沉积了大量天然优质的粘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陶器的条件,且光照充足,为晒土、晒坯提供了丰富的光照资源,保证了陶器的质量。在欧阳修等人编著的《新唐书》中就记载:“舒州同安郡(今潜山)。至德二载更名盛唐郡,后复故名。土贡:纻布、酒器、铁器、石斛、蜡。”而据《潜山县志》载,唐代诗人李白曾赞舒州(今潜山)酒具:“舒州杓(即陶瓷酒具)力士杓,李白与尔同生死”。可见,这里的陶器早就入史入诗了。
在痘姆古陶的生产基地,我们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形似卧龙的古窑洞,“这就是痘姆龙窑。龙窑是中国古代陶业工人的非凡创造,而痘姆龙窑则是成熟的具有高超建造水平的古窑之一。” 程柏全说。
据程柏全介绍,痘姆龙窑全长96米,依坡而建,窑身半埋于地下,倾斜角8到20度之间。龙窑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室分大午门、中午门、小午门,窑尾设火膛和挡火墙,底部设栅状气流通道,窑头止端设自下而上逐渐收缩的方形烟囱。窑背形如龙背突出于地面,窑背凸出地面呈弧线形,每边设有投柴用的鳞眼洞65个,共130个,间距约为1.3米。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形成一条长长的隧道,窑底地坪呈鱼肚状,中心高、两边低,截面呈圆拱状,使火焰平行于窑底流动。因为痘姆龙窑一直采用松木烧制,所以我们在窑身内壁看到斑驳的沉淀下来的松脂,黑而发亮,渗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
走进痘姆古陶生产基地,仿佛走进了一个陶瓷的“海洋”,不论是采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的缸、坛、盆、钵等,还是通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研发出的茶具、花器、纪念品等工艺陶器,无不让人目不暇接。
“虽然由于受到民间‘工匠不入史\’所限制,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和龙窑柴烧技艺,在清代之前都没有确切的记载。但痘姆古法制陶,简而生雅,素而不拙,色中有色,色中藏色,其窑变之美贵在无双。”据程柏全介绍,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大致分为采泥、晒泥、搅泥、滤泥、垒坨、和泥、制坯、刻画、上釉、晾晒、装窑、烧制、出窑、成品等十多个流程,其复杂的手工工艺对季节、温度、湿度、光照环境要求极为严格,主要体现在选泥、制坯、烧制环节上,整个周期需要25天以上。其胎质细腻、叩叩有声、千年不腐,制作过程中唯一添加的物质就是水。“全凭艺人们摸索出的因时令气候不同而变化的一整套秘笈,采用独特的封窑技术和渗碳工艺来控制陶坯氧化程度。而这靠的是代代相传、日臻完善的‘眼学\’。”
“经过手工技艺制作的痘姆古陶胎质坚硬、沉稳厚重、纹理简朴、釉色光亮。因为龙窑温度多变,靠松枝植物为燃料,陶器吸收松脂不一,故出窑产品釉面多变,层次丰富,均无雷同。所以往往是一物难求。”程柏全介绍说,“由于在外地很难买得到痘姆陶制品,一些发烧友干脆自驾车几百公里,开车到我们这收购痘姆陶;而据我了解,现在很多藏家已经在暗地收藏我们龙窑柴烧作品了。”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虽然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在2008年就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多方原因,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一度曾成为强弩之末,“沉睡”在一边。
所幸的是,有了程柏全等一批艺人们的痴心和忠诚,固执地牵引着当代人关注的目光,这也激励了众多的创新蜕变。在程柏全等一批民间艺人及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当地县委、县政府支持成立了“痘姆陶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开办了技术培训班、建立了陶器展示馆、民间收藏室,一系列痘姆陶手工制作技艺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资料也都建档立案,现已初具规模。2013,“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被推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其保护单位被推荐为“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正是这一年,程柏全所在企业已有制陶技术员40余人的规模,新增县级技术传承人10人。
更可喜的是,近些年在多个部门的宣传和支持下,痘姆古陶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孩子们来了,艺术家来了,游客来了……他们来找寻最原始的工艺,品味历史的沉淀。而最近的痘姆古陶更是迎来了一大批参加“乡村振兴,诗歌同行”走进潜山采风的著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面对六千年历史的古陶,诚如沈天鸿和洪放两位诗人一样,他们也是感慨良多,“……一件件陶器,万物之外/泥土直接创造的一颗颗心灵/没有什么能满足它们/也没有什么能让它们失望/曾经被火焚烧,曾经是火的它们/全都敞开自己……”“……你不可能看见每一次窑变/你只会看见火,只会看见/那结痂的优美/它们沉默!或者是泥土/或者是火/或者只是痘姆的……”
“我是一名非遗传承人,也是一名亲历者,更是一个跋涉者。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体味到了现实的苍凉;不仅触摸到艺人的执着,也谛听到他们对明天的畅想。”程柏全说,“所幸的是,这样一座龙窑、一门手艺、一群工匠、一种信仰,一直牵引着许多人的关注和解读。我们希望,在坚守的气节里,在守望的岁月里,在激扬的追索中,非遗传承永远在路上。” □ 程堂义
新闻推荐
本报见习记者朱琳琳谁家被评上“五好文明家庭”“四星级文明户”等都是村里的大新闻,村民竞相比“好”成了村里的新风尚。近日,记者走访了这座美丽的村庄——潜山县黄铺镇黄铺村。黄铺村东...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