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狮灯会:缘何冰火两重天?

安庆日报 2018-03-05 09:17 大字

龙狮灯会是潜山县一项延续六七百年的特色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舞龙狮者游走穿梭在街头巷尾,龙腾狮跃,锣鼓喧天,从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开始,一直舞到来年的元宵节。人们通过迎灯驱邪除瘟、祈福去灾,求得新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近几年,随着乡村文化振兴,过去渐行渐远的传统灯会文化重燃生机。然而,严重受制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传统龙灯会,正面临着或万人空巷、倒屣而迎,或举步维艰、半途而废的两个极端。

农民自办灯会喜“闹”元宵

在潜山,有一种闹元宵叫舞龙灯。3月2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潜山县梅城镇模范村里,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闹,鞭炮轰天鸣,一青一黄两条长龙在老人小孩子的争相簇拥下,浩浩荡荡地穿梭在村子里,时不时昂首雀跃,时不时婀娜翻转,时不时扶摇直上九万里,时不时双龙飞走祈雨晴……

“热闹!喜庆!好看!有龙灯祈福,明年咱村肯定家家户户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从龙灯队游村的第一家一直跟到最后一家的模范村村民程胡记止不住地连连叫好。

“‘张家龙灯会\’是由张家老祖从江西带回,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最近一次灯会还是2007年。”“张家龙灯会”传承人张根生介绍说,“三年前村里的老人们就在吆喝要重舞龙灯,直到2017年,我们才重新组织起来。”

“虽然很累,但是很热闹、很开心,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家乡年味!”在龙灯队中负责舞龙尾的大学生郭博浩喘着气说。听说村里正月舞龙灯,他早早回了家,主动报名加入舞龙队中,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训练,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舞龙队员。

“龙灯刚上街头,瞬间万人空巷,大伙儿跟着、围着、跑着,不停地叫好、欢呼,那声音简直要盖过锣鼓声儿了!”张根生得意地说,从初六开始出灯到正月十五圆灯,除了正月十一晚上下大雨之外,每晚平均出灯七八十户,最多的时候一晚上出灯将近一百二十户,直到次日凌晨3点多才结束。

龙坦龙灯:静静停搁在陈列室

潜山还有一个距今有600余年历史的老灯会——黄泥镇龙坦灯会。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争夺皇位的征战中,曾率部多次到此龙行地。后朱元璋登基昭示天下大放龙灯,龙形地民众也为其大放龙灯七个通宵,龙坦龙灯由此勃然兴起。

作为县级非遗,龙坦龙灯却没想象中的那么热闹。元宵前两天,记者来到了黄泥镇龙坦村。天下着小雨,村子格外静悄悄。该村支部书记郑梅生打开了村部一间不算宽敞的储藏室。

在储藏室内记者看到,两条长龙并排趴在稍显潮湿的地面上,龙身装扮颇为陈旧,翘首望天,形态甚是威严。龙的两侧,则摆着铁瓜锤、月斧、闻太师灯、蚌精灯等道具,应有尽有。只是不难看出,这些道具上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老‘班头\’刘天贵已经80岁了,再也舞不动了。虽然东西样样齐全,但已经放置了8年了,快成陈列品了!”郑梅生打趣说,“也有村民想把这项宝贝再拾掇起来,但是很难,这么多年就这么一直放着,不知道还要放多久。”

龙狮灯会缘何冰火两重天?

同样是龙狮灯会,为何一方热火朝天,一方却渐行渐远?乡村传统文化蓄势待发的同时,到底还缺少什么?

“舞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仅一个舞龙头龙尾的,5~8分钟就要换一次人。成立一个龙队要200人,平均年龄必须保证在三四十岁,且至少要提前一个月的时间排练,螺蛳转顶、开四门、龙飞九天……这些动作不训练根本玩不起来。”郑梅生介绍说,“原来的传承人老了,村里人又常年在外,谁来打锣鼓,谁来吹唢呐,谁来舞招式?”

不仅如此,资金来源、安全隐患也是龙灯会掣肘因素。“找工匠扎灯就要将近4万元,还有各项开销,没个八九万元是根本不敢起头的。”郑梅生接着说,“舞龙都在夜间,一旦舞起来了,千人聚集,加上爆竹烟花,安全隐患也是个问题啊!”

“张家龙灯会”却不一样。“成立了理事会,提前组织村民回乡,组织村民19人集资,其中14个由村民组长牵头,一人出3800元,扎两条龙只用了47000元。”张根生介绍说,“人才方面,鼓动年轻人加入,排练的时间长,有效避免了出灯时候的慌乱。”

时隔十一年再办龙灯会,张根生选择了推陈出新,将传统玩法和现代设计相结合,专门带人到江苏找师傅扎灯。“以前每个节龙上都放蜡烛,现在除了头和尾,中间都换成了集成灯,纸龙变成布龙等。”张根生说,“虽然很大胆,但是效果很好,群众很欢迎,这次尝试很成功!”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相亲热” 找个媳妇为啥这么难?

春节期间,农村青年男女被长辈带着相亲。(资料图)春节期间,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出现“相亲热”。记者在山东、湖北、安徽等地乡村调查发现,农村大龄男青年结婚难问题突出。女青年的春节:一天见5个相...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