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余蟹形老屋重唤生机
潜山县余井镇建军村有一余蟹形老屋,默默沉睡在村庄之中,这个遗迹2012年6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月20日,记者来此采访时,正遇余蟹形老屋在修建一条环形道路,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屋,得以重唤生机。
在采访余蟹形老屋时,今年80多岁的余定天老人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余蟹形老屋人,自其记事以来,该老屋居住的都是余姓族人,最多时居住了40余户、230余人。随着村民们经济条件的好转,人口的不断增多,有的村民在附近建房居住,不论所建造房的规模如何,都自觉遵守共同的约定——不改变老屋堂厅原貌。
据了解,余蟹形老屋是一位明代将军的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余老称,他记得该老屋小修小补过3、4次,人工、材料都是村民自己筹措组织的,当时,本着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的原则进行实施,房屋的管理工作,都是由组长、会计轮流实施。目前,在当地还保留着那家有红白喜事,都在老屋里举办仪式的传统。在余氏族人的维护下,余蟹形老屋历经数年的艰辛,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2011年,在村民余龙林带头下,余氏族人纷纷捐资修建余蟹形老屋,以期将其风采留给子孙后代。当时,该村村民组织成立了修缮理事组,筹集大量资金对该老屋进行了修缮,在修缮工程中,潜山县文物部门专家进行了技术指导,并于2012年6月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不时有民间团体、单位或个人前来采风、写生、探访,余蟹形老屋逐渐苏醒被外人所知。可喜的是,记者采访时发现,当地村民正在积极主动改造交通环境,一条环绕老屋的道路雏形已形成,余蟹形老屋的乡村旅游事业有了发展的契机。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获悉,该老屋座西朝东,存在明七暗九的建筑风格。因其宅基地形似莲藕,而潜山方言“冇”与“藕”为同音,因“藕”与“蟹脚”形似,为避不吉,故称其为“余蟹形”。
在现场记者看到,该老屋的门厅与中厅向左偏移,中厅至后厅呈一条中轴线。中厅、后厅两侧分别有洞门与两厢连接,门厅与中厅以封火墙相连。前厅至后厅之间均设过厅天井。靠天井有砖砌精美的塞口墙,其正面称之为“照壁”,照壁墙体勒脚,镶边凸出。中厅宽大,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前廊带船篷轩,后檐廊采用勾连塔增加进深。厅内五架梁抬梁与穿斗两式合用,桁间牌科雕饰云纹。
静观余蟹形老屋柱梁、青砖的精细程度,有着明显的皖南建筑特征。其扁厅木架采用江南最常见的“顺栿串”、“顺身串”技法。这些串和阑额、由额、襻间、柱子等组成一个抵抗水平推力的支撑体系,使木构架具有良好的抗风、抗震能力,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当地村民称:“这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其建筑结构有着较强的科学性,我们要好好将其保存下来,传承给子孙后代。”余叶茂胡玉堂
新闻推荐
“过去我们在地里埋头苦干,一年到头没几个钱,现在好了,有企业免费提供种苗、种植技术、高价回收产品。去年光瓜蒌一项,我就收入了18000多元。明年,我要继续努力,早一点致富。”潜山县五庙乡村民王先群...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