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肥西圩堡群 淮军的辉煌起点

市场星报 2018-01-03 02:54 大字

100多年前,淮军就是从这里,开始了辉煌的起点。因为遵循“叶落归根”的传统,淮军将领发迹后,往往回到家乡来求田问舍。这才让我们今天在大潜山、紫蓬山和周公山一带,仍能看见大约有70多座大大小小的圩子星罗棋布,方圆百里,形成了一个十分壮观的圩堡群。

从今天看来,无论是从历史、人文景观角度,还是从古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角度,都具有较高的观赏审美价值,在国内更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变迁,那些曾经清幽怡静的庄园却损毁严重,至今保存下来的没有多少遗迹了,除刘老圩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像张老圩、周老圩、唐老圩的原址目前都建有中学。   

刘老圩

刘老圩是台湾首任巡抚、淮军将领刘铭传的故居。刘老圩建于清同治七年,是刘铭传在剿捻后,第二次回故乡时择地兴建的。刘铭传将这座庄园题名为“大潜山房”,它位于肥西县的紫蓬山区最高峰大潜山北麓2公里处,是方圆百里最大的淮军将领庄园之一。

刘老圩的修建是刘铭传亲自督修的。圩子面对大潜山,圩基包括水面占地近百亩。建圩时四面挖濠沟取土垫圩地基,西面挖土烧砖瓦形成蓄水大堰,就近小团山上取石料兴建而成。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水。四周的围墙用石头砌成,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穿流而过,围墙的间隔处建有五座碉堡、炮台。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以前,这里都驻有兵勇保护圩子。

现仍有当年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虽经百年沧桑,至今仍高大挺拔。据说,广玉兰是慈禧太后赐给淮军的,后来被刘铭传带回合肥栽种。

张老圩

张老圩子的主人,是淮军的召集人和实际组建者、淮军的二号人物张树声。

张老圩地处肥西县聚星乡周公山下,三面环山,河水环绕。相传有九路水脉直来圩子。张老圩规模宏大,景色秀美,均超过其他圩子,位置亦处于这些圩堡群的核心。圩子坐北朝南,像三个盘子拼在一起,大门两旁高耸入云,现今圩内尚存有两棵两人合抱不过来枝叶覆盖一亩多地的法国梧桐树和一棵高大的广玉兰树。那梧桐树形如巨伞,已有百年历史,成为张老圩的象征。

圩子有宽阔的内外壕沟,内壕架有两座石拱桥。吊桥向西开,大门原是一座牌楼,过牌楼是五进正厅,每进十五间,分东、中、西三个大门,内分正大门、客厅、书房。

张氏兄弟众多,原圩狭窄,又在东濠沟外翻扩一倍,濠上架座石拱桥。东边扩建时,原设计为九进大厅,因张树声光绪十一年病逝于广州而停建。解放后圩内建筑迭经改造,原貌已不多见。

张氏兄弟于光绪年间与刘铭传、周盛传、丁寿昌等共同捐资创办“肥西书院”,位于张老圩西二华里马跑寺,供几个家族子弟入学。李鸿章亲题“聚星堂”匾额。后其旁兴起集市,即名“聚星集”。解放后“肥西中学”原设肥西书院,后迁到张老圩内,现名“聚星中学”。

蟠龙墩圩子

蟠龙墩圩子,是“铭军”后期统领刘盛休圩子,在大潜山北面两华里的冲地里建造的,依山傍水,优雅别致。圩内依地形分东西两个圩子,有木架砖瓦结构房屋二百余间。西边高地为大圩子,是刘盛休胞兄刘盛儒之住所,前后五进,每进十间,加之厢房、仓库、雇工勤杂住房及一些附属房建筑计百余间。东边低处的圩子,为刘盛休卸职回乡后建造的,称小圩子,圩建筑亦是五进,每进10间,加上厢屋及其他建筑,也有近百间,故蟠龙墩圩子素有大小圩或东西圩之称。解放后为部队接管,圩内房屋重新改建,现为鸽子笼小学和乡敬老院所用,目前圩子仅保存其外貌和大圩内一株近百年的丹桂树,其他的原有建筑已全然无存。

鸽子笼圩子

鸽子笼是个土旱圩子,为刘盛儒之三子刘朝璞(清江苏候补知县)所建,紧靠大潜山脚下,坐岗面冲,砖瓦木结构房屋百余间,四周有高围墙和三层建筑的大炮楼一座。在炮楼上可俯瞰全庄园及周围十数里的动静,由于是依山而建,在军事上攻可进退可守,是布防之极好要塞。抗战时为国民党合肥县政府所在地。刘朝璞之子文茂、孙学广均为当时当地知名人士。解放后为粮站仓库。

新闻推荐

惯偷出狱再伸手 不思悔改“三进宫”

11月18日傍晚,源潭派出所接辖区福源街便利店店主徐某报称:有人窜至其便利店二楼住宅行窃,躲至其卧室衣柜内。处警民警立即将嫌疑人口头传唤至派出所,经对嫌疑人随乘的一部黑色五羊本田摩托车检查后惊...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