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渡 口 黄君

安庆晚报 2017-12-15 11:57 大字

一提及渡口,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竟是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画面:

青山绿水间,那凭一根横跨溪流的缆绳串着的小木船,还有小木船上清秀可人的摆渡女子小翠。有人要过河,小翠从山上的小木屋里飘然而下,轻盈地上了船,伸手抓住缆绳往前拉,渡船离对岸越来越近了……

沈先生笔下的这幅湘西风情画,也令我忆起几十年前母校野寨中学对岸那熟识的吴塘渡口。

说起这吴塘渡口,还是有一番来由的。

猛地从高山大壑中挤出来的潜河,流过白马潭、瘦牛岭,一路奔腾急泻,绕过白水湾,来到野寨街口时,水势已趋于平缓了。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期,魏公曹操于建安年间占领了江北,命庐江太守朱光驻扎在皖城(今潜山)屯田,将早年扬州刺史刘馥所修的潜水堰进行扩建,发展生产。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东吴大将吕蒙向孙权建议,“皖地肥美”,“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欲取中原,非夺之不可。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派兵趁着曹军不备,一举攻破皖城,俘获了太守朱光等守将。吴军占领皖城后,遂将潜水堰改名吴塘堰。《水经注》云:“潜水经天柱逶迤而下,堤汇而渠之以溉田,凡三千七百余顷。”由此可见,吴塘堰是个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

吴塘堰地处潜水之滨,绿水横其前,紫峰绕其侧,青畴衬其后,是个风景绝佳处。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一渡口,每天牧童、樵夫、赶集的山民都在这里坐渡船过河。一时间,渡船摇荡,来往穿梭,野趣盎然。“吴塘晓渡”也因此成为潜阳十景之一。难怪古人有诗赞曰:“吴塘烟晓玉波溶,扁舟一叶西复东。纷纷行客过复渡,犹诧曹瞒筑堰功。”

我的中学生活是在野寨中学度过的。野寨中学背靠巍峨雄伟的天柱山,面临波光粼粼的潜河。每次上学,从家里动身,沿着山边走十五公里小路,经吴塘堰,坐渡船过水深面阔的潜河,才能到学校。

那时的渡口,由集体管理,船工由生产队统一分派,每个劳动力一天,周而复始。当然,这也不是白干,每天和在生产队里干活的社员一样,记略高一点的工分。队里规定,对本地的过渡人,分文不取,随到随走;对不是本乡的过渡客,要收费,小孩子五分、大人一角,带了货物另加。过渡客随手丢下几枚硬币,便上了渡船,过了河,继续赶路,挺方便的。摆渡人也从这来来往往的渡客的手缝里,挣到居家过日子的零花钱。与种田相比,这活儿看上去轻松,却另有一番辛苦,起早歇晚,炎夏寒冬,风里雨里,懒不得,闲不得,否则会影响过渡人的行程的。有时候人命关天,晚上有病人需要送医院治疗抢救,摆渡人当然不能怠慢,再累再冷也会二话不说,连忙起身摆渡。

有句老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在摆渡人看来,和一些陌生的过渡客相遇,也是一种缘分。一回生两回熟,日子久了,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从他们口中,常常能听到外边的一些新鲜事,不知不觉中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有更熟悉的,知道渡客是干什么营生,从哪里来到哪儿去,就可托其办点小事、捎带点东西。举手之劳,渡客自然不会拒绝。熟人熟事,摆渡人也就不收他们的钱了。

别看这过渡只要区区五分钱,对当年的穷学生来说,却是十分看重的。学校食堂不能供应学生的蔬菜,每隔一两周,我们都要回家拿腌菜“罐头”。一回家就要坐渡过河,就要花五分钱。为了节约这笔开支,夏秋季节,我和同伴便把背包顶在头上,手拉着手,挽起裤管,小心翼翼地涉水而过。夏天过河嬉水,倒很惬意。春寒料峭,冰冷的河水,刺骨的寒,稍不留神,一脚踩到齐腰的水中,衣服湿透,冻得牙齿直打颤,实在受不了。

到了汛期,河水陡涨,就得坐渡。可我们囊中羞涩,只好玩起逃票的花招来。上渡时,当船工的手伸到面前时,我们异口同声:快走吧,少不了你的钱,天黑了,我们要赶路,下渡时一起给!为了节省时间,船工信以为真。待渡船快到对岸,还未停稳,我们使个眼色,像离弦的箭,不顾湿了鞋袜,冲向对岸。船工只有一人,未等他反应过来,我们已越过吴塘堰的小山坳。谁的体力不济或动作迟缓,被赶上来的船工逮住,那就要掏钱了。真的没钱,说几句好话,船工也就作罢。一路上,我们像凯旋的勇士,笑谈刚才的一幕。

那些年,渡船平时都是一个船工用竹篙撑的。风平浪静的时候,载满客人,三十分钟就可一个来回。遇上雨天,再加上刮风,撑起来就不那么轻松了。

初二那年放暑假,适逢汛期,洪水漫到了学校大门口。宽阔的河面上,混浊的河水似一条肆虐的恶龙,裹挟着山上冲下来的树枝杂物,打着旋涡,一浪接着一浪,横冲直撞,扑面而来。被洪水困在学校的我们,归心似箭,匆匆登上了渡船。为了安全,船头船尾,各有一个船工,十分吃力地撑着篙。渡船到河中心,一个浪头打来,大伙一声惊叫,往一边倾斜,船身晃动得厉害,接着随水往下游漂流。

“大家不要慌,不要走动,听我指挥!”此时此刻的船老大反倒镇定得很。他指挥若定,与船尾年轻船工一起,招式分明,几篙下来,就将发野的船驯服了。那一刻的定格,船老大恍若指挥百万大军的统帅,大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潇洒。渡船定了位,便意味着减少了覆船的危险,我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两位船工却依然全神贯注地用肩撑篙,使渡船慢慢地逆流而上,靠近对岸。记得这次每人五角钱的过渡费,还是由同渡的张主任为我们代交的。想起那次过渡的情景,多少年后我们还心有余悸呢。

时光飞驰,事世移易。前些年,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潜河上“一桥飞架南北”,渡口的使命随之宣告结束,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狂风大作、浊浪滔天之时过河难了。如今,吴塘堰边的潜河水,似乎变得越来越年轻。起伏而坚固的河堤边,轻溅的河水如慕如诉久远的时光。更远处,隐约可见潜河上披红挂绿的漂流竹筏。来天柱山观光的游人,放飞身心,登上竹筏,顺流而下,垂柳岸上接,翠竹躬身迎,人在画中行。看到这一切,我完全可以自豪地告诉人们,饱经沧桑的吴塘渡口,正在由众多的天才画家,用如椽的巨笔,绘出一幅更加美妙动人的山乡风情画。

新闻推荐

筑坝保安澜 移民安置忙 创造奇迹的移民速度

11月22日,小雪节气,笔者在下浒山水库工程建设现场看到,一个横跨大沙河300米的混凝土主坝拔地而起,主坝周围,一辆辆大型铲车、自卸运输车正在来往作业,现场热火朝天。小浒山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