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磨难建树多的乌以风??吴汉卿
乌以风,在潜山县乃至安庆市的知识界中,可谓是位有口皆碑的人物.
乌以风于190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1922年至1929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浙江省图书馆编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师,在杭州期间结识了教育家马一浮。马一浮号湛翁,1883年2月25日生于四川,11岁丧母,19岁丧父,20岁丧妻,以后未娶,专门致力于教育;学问渊博,独具见解。居陋室,服布衣,潜心为学,不求人知,曾立誓言:“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周恩来有很深交往。乌以风奉马一浮为恩师和做人楷模,立志教育和大成学业。
1929年至1932年间,乌以风向马先生问业请教未曾间断。1934年乌以风任安徽省立宣城中学校长,继之任安庆一中校长,每遇休闲必去杭州拜谒先生。1933年暑假间他首次来到天柱山,为天柱山的“雄伟奇特”所倾倒。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先生迁居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乌以风被先生当作得意门生选中,同时入川。马先生开办复性书院,旨在弘扬大法,启迪后学。乌以风在该院任都讲,继任典学,专司先生讲学时司仪。其后,又任重庆大学副教授。在此期间,他和一位大家闺秀结了婚。这位闺秀不仅天生丽质,十分漂亮,而且颇有才华。他对她一往情深,爱得深沉。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一位国民党不小的军官插足,这个美好的小家庭解体了。此事对乌以风打击太大,他闷闷不乐,不思茶饭。他千里迢迢来到魂牵梦绕的天柱山,准备找个理想的归宿地,好好度过自己余生。一开始是饮泉水,嚼野菜,宿山洞,后来发现了山腰有座佛光寺。此寺原名马祖庵,系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始创,后由明代万历皇帝封禅赐名。寺院环境秀美,松柏掩映,古木参天,好一处佛家净土。他忍住饥饿,挪动酸软的双腿,慢慢向寺庙走去。妙高法师热情接待了他。为他泡着清香山茶,和他谈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在寺内住了下来,改名忘筌居士,潜心研究佛家经典。每每苦闷烦躁之时,他便走进马祖道一大师诵经打坐的马祖洞(又名嘉平馆),或是走进左慈炼丹的莲花洞,以古人修炼毅力,强迫自己能在世上活下去。同时,他开始考察、研究天柱山。跨溪涧,攀悬岩,登巅顶,将天柱山与五岳、黄山相比,总结出天柱山集“雄、奇、灵、秀”于一身的风景特点。他在游览、考察天柱山中,亲眼看到汲绳采药、飞崖走壁的药农贺来朝、贺来斌兄弟俩,由衷地赞叹他兄弟俩的绝技。他听兄弟俩讲述清军都统李云麟由贺氏祖公相助,登上天柱峰顶勒石书刻每字见方一米的“孤立擎霄”四个大字。但世传的书籍上却是“孤立晴霄”。孰是孰非,乌以风萌生攀登绝顶亲眼目睹真迹。1937年9月,在贺氏兄弟等6人相助下,终于登上海拔1488米高的天柱绝顶,亲眼辨清是“孤立擎霄”,并用红漆将四字描出,使千米乃至无云的晴日数千米之外肉眼能清晰可视。其后,他走出山门,四处化缘,八方募捐,把千次折腰万次乞讨来的资金建设天柱山。先后建起了天柱山房、翠云别墅、岳云山馆、望岳亭、七人洞和从良药坪至拜岳台1500多级石阶,让游人有路可走,沿途有个休息场所。当时修一个石阶要花一斗稻谷,仅修石阶就花去375担稻子,足见他付出了多少心血,筹措了多少资金。
为了填补天柱山无志的历史空白,自1938年起,他先后百余次考察天柱山的山、峰、岭、岩、崖、石、洞、关、河、川、湖、泉、溪、潭、池、井、涧、冲等共六百多个风景点和二百四十七处石刻,翻阅了浩繁的典籍史料,至1956年,前后辛勤耕耘18年,完成了50万字的《天柱山志》书稿。他欣喜地把厚厚一迭稿子托付给友人汪植庭刻印,以便广泛征求意见,准备交付出版,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柱山,让这座冷落千年的名山再度兴盛起来。
1943年,安庆专员范苑声领衔筹建的国民党176师抗日将士墓在野人寨落成。为保护陵墓,教育后代,又建起一座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名曰“景忠私立中学”。谁能挑起担任校务这付重担呢?范专员想到了隐居天柱山中的乌以风,于是派自己的秘书带着大轿,把乌以风从马祖庵请到了野人寨,要他主持“景忠”校务工作。自任校长,声做乌的后盾。乌以风见此地风景如画,离县城较近,交通方便,学校设备齐全,就答应了。乌笑曰:“专员委以重任,故我重操旧业,小弟理当知遇报恩”。范专员答道:“先生才华出众,久居山林岂不被埋没乎,今日走出山门,重新投身教书育人,此举善哉善哉!”是年9月“景忠”招收初一2个班,初二1个班,学生150多人,教职员工20多人。乌以风勤俭治校,靠人捐赠的一点山场、学田收入及学杂费维持门面,把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次年9月,“景忠”又招收初一2个班,因为一切开支全需自给,学校进入艰难阶段。当时,省教育厅又突来通知,说未经省厅批准,擅自开办的“景忠”,不予立案,不准承认学籍,勒令停办。乌以风非常气愤,跋涉数百里去省城立煌(今金寨)找教育厅陈辞。适逢原厅长和秘书辞职,他的同学汪少伦接任厅长,汪厅长见乌以风才华横谥,踌躇满志,留他担任主任秘书。1945年5月,“景忠”再报省厅立案,乌以风巧妙周旋,代行批准“景忠”报告。两个月后,他向汪厅长辞去主任秘书,又回到潜山县当任小小的“景忠”校长。
1948年1月,国共两党在大别山展开了“拉锯战”。隆隆炮声和阵阵弹雨严重干扰着教学秩序,于是“景忠”东迁安庆(江西会馆),只留4人看守校舍。乌以风人在江城,但时时怀念野人寨,这一年他曾3次回野人寨,看校舍可受损坏。1949年3月,刘邓大军解放潜山。乌以风请示时任安庆地委书记桂林栖将学校搬回野人寨,桂书记表示支持乌以风的意见,具体方案由潜山县实施。时任县长李微从实际出发,提出将景忠中学与光华中学合并为景华中学,留在梅城镇徐家祠堂,请乌以风任校长,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当时师生的生活十分艰难,全靠乌以风四处奔走筹集一点资金支付日常开支。但师生们的精神状态,一扫战争带来的痛苦,尽情享受着和平的阳光,乌以风更是感谢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脸上时常流露稚童般的微笑。1950年1月潜山县政府决定,将“景华”迁往野人寨,改名为“潜山县野人寨初级中学”,乌以风如愿以偿。土地改革开始,少数人分不清政策界限,认为学校的山田和校舍是乌以风的私人财产,提出要瓜分并强行占据校舍。县长姚奎甲对此果断决定,调乌以风到县文教科工作,名义上是工作调动,实际上是把他保护起来。姚县长亲自到野人寨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自己兼任野人寨初中校长,一切财产归国家所有,命令占据校舍的人限期搬出,否则将严重处理。至此,一场瓜分学校的风波平息,乌以风也舒了一口气。1952年4月,潜山县委举荐乌以风到安庆师范任教。他住进“智海楼”,在书山中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他夜夜伏案,笔走龙蛇,完成了《天柱山志》。
乌以风何时有了老伴呢?他自四川婚变后,一直过着单身生活,没有再婚的想法。后在“景忠”主持校长时,有人半开玩笑地为他提亲,他也半开玩笑地说:要找个知书达理的老姑娘。快“知天命”之年的他,只是想搪塞一下罢了。但事情偏偏那么巧,好象是天意安排。水吼区有一位难觅知音的大家闺秀,一听说乌先生的人品、学问和爱好,决定走出生活过的30年的绣楼,带着30亩良田作陪嫁,愿与乌以风一起生活,她就是后来与乌先生相依为命的妻子余氏。
50万字的《天柱山志》书稿终于完成了。乌以风如释重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一人撰纂一部数十万字的山志,在国内编撰方志领域内难觅第二部。体例与官方编纂的方志不同,以山川为主兼收风土、人物、形胜、词章各类。文字凝炼,无虚言溢美之词。1979年1月6日,安庆地委宣传部部长邓竹虚和潜山县委宣传部长徐继达登门看望乌以风,肯定他对天柱山所作的努力及其建树,用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勉励他。乌以风对共产党两位宣传干部如此信任自己,激动得彻夜难眠,似乎看到春花烂漫的季节即将到来。
1979年5月,潜山县委宣传部长徐继达领衔组成天柱山资源考察组,采访胜迹上报国务院,乌以风当资源考察组顾问。他深知开发天柱山大有希望,而且是指日可待。他把几十年蕴藏在心中对天柱山深情全部凝集于笔端,一连写了21首诗赞美天柱山。1981年,乌以风回山度假,是他最后一次攀登天柱山。时年80岁,步履艰难,花了三天时间才到达山顶。他面对天柱峰,像个孩子似的欣喜若狂,放开嗓子呼唤“老朋友,我又来啦!”次年11月,国务院批准天柱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区。他逢人便说:“天柱山被第四次皇封了,第一次汉武帝封古岳,第二次唐肃宗封三祖寺,第三次明万历皇帝封佛光寺。”
然而,令他不悦的是,《天柱山志》出版很不顺利,两年内“光顾”过三家出版社,皆未受到应有的“礼遇”。最后,转到安徽省教育出版社社长张崇贵手里。张崇贵也很矛盾:“出版吧,天柱山知名度不高;不出版吧,对不住自己所尊敬的师长,这是老先生一生的心血和愿望呀!”他一咬牙,赔上五千元印了五千册。1984年该书问世,乌以风写信感谢张崇贵说:“此乃吾生一大快事。”。他用稿酬买下500本,逐册签名赠送,还请人挑了一担到县城,分送诸位领导和友人。
年龄不饶人。乌以风努力加倍工作,自觉体力渐衰,预感到在世的日子不会太长了。1985年他决定抛弃较为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天柱山麓的“忘筌草堂”,着手整理自己的著述手稿。妻侄女梅兰来到他家。一边为他护理生活,一边为他誊抄稿子,花了四年时间,把50万字的《孺释道三家关系史》,100万字《性习论》、507首诗《岳云山馆》诗稿以及十多万字《天柱老人书信集》整理出来了。
1988年5月11日,80高龄的中顾委常委黄镇在视察天柱山的归途中,专程看望了乌以风,两位老人神交已久,一见如故,谈吐投机。他把《天柱山志》送给黄镇时说“我到过华山、嵩山、峨嵋、雁荡等山,天柱山像个隐士一样被淹没,主要原因是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没有得到开发。请黄老回京后帮助宣传天柱山!”黄镇点头微笑道:“老兄虽一生磨难,但建树颇多。可算是当代的徐霞客呀!”
1989年2月26日,乌以风在野人寨家中去世,享年88岁。按其遗嘱,遗体在三祖寺以佛教礼仪火化,骨灰葬于茶庄。
乌以风先生,曾数次游历九华山,检阅过九华山历朝所修山志。留有“名山十八忆之一——《忆九华山》,诗曰:
奇峰秀木出云高,
江上阴晴手可招。
妙境天台玄赏地,
只能赞叹不能描。
全诗大意是:奇峰秀木高出云表,登上九华之巅,远眺长江如练,江上阴晴可以用手招之即来,挥之则去。天台峰乃奇妙境界,幽深玄妙景点多而奇特,只能赞叹,无法一一描述。全诗语言晓畅如话,读之琅琅上口。
乌以风一生磨难,秉性耿直,豁达善良,甘于淡泊,艰苦朴素。他终生致力哲学、史学、文学、佛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治学严谨,涉猎广泛,著述颇丰。同时,他还长于书法、绘画、古董鉴赏,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早年著有《李卓吾著述考》,建国后,著有《天柱山志》、《中国古时期儒释道三家关系史》、《马一浮先生学赞》、《马湛翁诗词辑》、《性习论》、《岳云山馆诗稿》、《天柱老人书信集》等。
新闻推荐
近年,潜山县委党校积极探索创新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吸引社会机构和资本参与后勤服务,逐步推进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行政后勤与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该校整体办学能力、...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