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石牛古洞觅 天柱樵夫

安庆晚报 2017-12-06 11:54 大字

石牛古洞之精华是摩崖石刻,但我陪朋友游览,被问及最多的,反倒不是沿途随处可见的石刻,而是“哪有石牛哇?”“古洞咋不见呢?”有朋友听完介绍,叮嘱我一定要写下来。

天柱山下石牛古洞,又称山谷流泉,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这里位于三祖寺之西,一股清泉沿石壁潺潺而下,清冽明亮,泠泠有声,常年不枯。两岸亭台楼阁矗立,诗文石刻遍布,野花闲草相伴,幽静雅致,环境绝佳。

自唐以来,达官名士来游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或撰文刻于石上,或赋诗镌于山崖,留下珍贵名篇佳作。在全长400米,宽约17米,总面积不过630平米的河谷及崖壁上,石刻竟达300多方,至今尚能辨认的有280多方。石刻群中,诗文题记各文体齐全,行楷隶篆草五书俱备,既是考证1200多年间有关历史的天然档案馆,又是欣赏历代名家文采书法的自然展览厅。

石牛在哪呢?河谷分三段,上段潺潺溪,下段山谷流泉,中段为石牛溪,傍青牛石而过。据《潜山县志》载:如牛大石有两处,一在上游,巨石如牛伏溪底,借流水为浴,仅留腹背在外,水经腹侧,人行肋上,有两只天然牛蹄印嵌于近脊背处。一处在下游数十米,大石酷似牛身,头背腹腿线条分明,单个地跪卧溪畔,状如饱饮清洌泉水之后,昂首醉赏松竹交翠美景,谛听古刹钟鼓之声。由于时序推移地理变迁,现上游石牛两只牛蹄印清晰可辨,余则须凭想象填充复原;下游石牛也在文革中,被当做“牛鬼蛇神”炸去了牛头,只留下残缺的牛身。

当地石牛传说有两版本:一说,天柱山麓有一头修炼得道神牛,常思阡陌世界,稻花飘香,意欲效命人间。一次出山为一庄主所获,狠心庄主竟一味贪其神力,长鞭之下,不辍耕作。神牛一忍再忍,终不堪虐待,遂于广庭大众之下,一拗鞭击,顶翻庄主。庄主喝人追打,石牛早遁迹山林,没入古洞,唯存青石蹄印。一说,很久前的一年七夕,牛郎把神牛放在银河岩上,就迫不及待和织女到天柱山幽会去了。神牛看见风光秀丽的天柱山下,地旷人少,男女老少垦荒耕种,十分艰辛,顿现勤劳本性,就悄悄下凡,帮人耕种。因牛郎织女迷恋天柱美景,一连几日乐不思返,王母得知,勃然大怒,遂派天兵天将将他们押回。然神牛眷恋人间,不愿重回天庭,于是驻足林涧,变成石牛。

古往今来,维妙维肖的石牛,令南来北往游客叹为观止,歌以咏志。唐代大诗人李白《咏石牛》:“此石巍巍活像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清代诗人丁珠诗赞:“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无全。谁迎紫气谁能杖,不粪黄金不受鞭。齿洁无劳临水漱,心闲唯爱枕云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烟霞一品仙。”

说完石牛,再说古洞,究竟有没有洞呢?这么重要问题,史料居然毫无记载。“石牛洞里诗无数”,按理说应该有洞的,因为自唐以来,像李翱、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名宦均有题咏,但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顺此推理,古洞或因年代久远山体肌理变化,后来崩坍了;但像古洞崩坍这等大事,为何史料和题刻均只字未提呢?转念一想,可能本来就没有“洞”,只存在一种象征性的“洞”。

我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缘于洞天福地之说。道教把天柱山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这与现实中的“洞”本来就有区别。迄今,大凡洞天福地,随着历史变迁、战乱骚扰,大多名存实亡,但作为历史概念,仍存在于道教典籍中。二是,林泉洞。即溪谷两岸曲折数里,大木长藤,缠绕掩荫,遮风蔽日,形势如洞,而非一般土石洞。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白水湾读书时,途径县城至野寨,那段公路两旁,是两排密而硕大的梧桐树,树枝在空中相互交织,树叶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我们美其名曰一路“梧洞”。

“水流碧兮如玉,山交翠兮若围。临石崖以兀坐,卧云榻而迟归。”明人张应治的这首诗,正道出了我每次在石牛古洞乐而忘返的心境!

新闻推荐

潜山 开展平安农机示范村验收

12月1日上午,潜山县安监局、潜山县农机局在安庆市安监局、安庆市农机局的指导下,对天柱山镇河西村、水吼镇横中村平安农机示范村进行验收。平安农机示范村验收采取现场查看,调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