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戴安澜三会焦实斋余协中 李传玺

安庆晚报 2017-11-29 11:55 大字

这三次会见是在同古保卫战后第200师后撤休歇期间进行的。

戴安澜(1904-1942),抗日名将,安徽无为人,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抗战全面爆发后,参加台儿庄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屡次出奇制胜,重创日军,建立功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保卫中国当时仅剩下的惟一国际援助通道——滇缅公路,国民政府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戴安澜率领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于1942年3月19日首先打响了同古保卫战,经过十二天的激战,歼敌5000余人。30日拂晓,第200师撤出战斗,集结于喀林江,4月1日,转移到大雅,4月3日,奉命从大雅再转移到平满纳北之叶新进行整理,4月5日,全师到达指定地点。

焦实斋(1899-1987),直隶(现河北省)井陉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曾参加北伐战争。抗战时期,任第52军参议。1939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国际政治。回国后,任中国远征军外事组主任、驻印军加尔各答办事处主任。1949年随傅作义起义。建国后,任政务院参事。1952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8年后,任国务院法规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民革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团结报社社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余协中(1898—1983),潜山县官庄乡人。1916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入卡拉格大学攻读研究生。归国后,先后任南开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先赴重庆任国立编译馆编辑。未几,往昆明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远征军赴缅作战期间,曾任远征军外交联络员,驻梅苗从事远征军与英驻缅总督联络协调工作。

戴和余是安徽老乡。戴、焦、余三个人在缅甸从4月3日到4月8日进行了三次畅谈。

戴安澜将军的日记记道:

“4月3日今日在大雅待命。惟念日本侵缅工作已经筹之甚久,凡缅甸和尚,均受日人利用,而和尚在缅甸地位又极崇高,故易号召。入缅作战,困难滋多。夜与焦实斋、余协中畅谈一切。”

“4月5日晤实斋、协中,彼此畅谈对人对世之道,互相引发证明,倍饶兴趣,本日部队到齐。”

4月6日、7日戴接蒋介石命令,前往梅苗接受召见。4月8日,“昨夜瓢背,与实斋、协中,晤谈,回忆三二九之夜(本文作者注:即同古撤退之夜),野宿于山村,而土人赉酒肉及饭,当时余兵败,心中焦急不安,虽盛意可嘉,而心中滋忐忑也。午回师部,夜又赴瓢背开会。”

大战才歇,部队尚在转移整理中,三人就进行了三次会面,如果人不投机,那是不可能的。而那几天,戴将军日记除了记述与蒋介石的会面和简述部队情况外,重点就记的是三个人的畅谈,足见这三次畅谈对行军作战中的戴安澜记忆是美好的、印象是深刻的,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三次都是畅谈,虽然戴安澜将军的日记过于简略,但我们还是可能通过前后文约略判断出畅谈的内容。第一次可能就是谈入缅作战的困难和缅甸民众当时待我之态度;第二次不限于入缅作战,可能属于漫谈,一切对人对世之道都在他们畅谈的范围,而且互相引发证明,彼此越谈兴趣越浓;第三次可能主要是听戴将军谈3月29日撤退的经过和感想。

这三次畅谈对戴将军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4月11日今日仍继续侦察,余近来患一极大错误,即以胜败萦心,今确立战争乃吾人之责任,而非吾人之权利,如此乃能胜不骄,败不馁,今后当永佩此言。”

“4月15日余近日多感不适,此尚不为恶,所最怕者是精神之衰老与意志之颓唐,余自问以一寒士,今日竟能上邀统帅之垂青,官兵之拥戴,本应奋发有为,何以竟致意志颓唐,此乃极大之损害,今后非力去此病不可。”

从这两则日记,我们可以约略知道,三人的畅谈一是可能疏解了戴安澜将军兵败带来的负面情绪,二是可能帮助梳理了远征军入缅作战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复杂形势,三可能是更重要的,即通过畅谈,进一步坚定了戴安澜将军的信心,坚强了他的意志,也可能启发他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的民族责任,和在当下入缅作战中作为一个高级将领所应持的作战理念。

当然,这三次会见也成了焦、余二人人生中三个极为珍贵的“重要史料”。

新闻推荐

长庚故里戏声扬 本报通讯员 王 阵

潜山,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一个被称为“戏窝子”的地方。无论是古老的弹腔,还是缔造国粹京剧的徽班,抑或是乡土气息浓郁的的黄梅戏,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在这片土地生根开花,绚丽多彩。近年来,潜山县充分发...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