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长庚故里寻戏“根”

安庆日报 2017-11-13 09:27 大字

深秋的天柱山,层林尽染,万紫千红。11月5日,来自海内外的戏剧专家相聚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潜山县,开展程长庚和徽班艺术研讨,并拜谒程长庚故居,开启中国戏曲文化的寻根之旅。

程长庚,清代潜山县程家井人,是京剧创始人之一,史称“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名人及戏剧艺术在建设精神家园中的作用,潜山县发起筹备成立程长庚暨徽班艺术研究会。获悉这一消息,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专门发来贺电,贺电中回忆了他当年牵头组织纪念程长庚诞辰180周年活动时来潜考察的情况,并对程长庚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程长庚不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位勇于开拓、善于独创的改革家,是一位因材施教、悉心育人的教育家,是一位善于组织、善于管理的活动家。”据悉,高占祥同意出任研究会(筹)名誉会长。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畅谈程长庚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突出地位、卓越贡献,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了新的认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吴新苗认为,程长庚是推进京剧成型的标志性人物,他不仅融合了京昆艺术,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咬字发音方法,树立了京剧声腔的典范;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京剧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京剧的美学品格。他说:”早期的皮黄艺术是调谑、玩闹的小品,程长庚为代表的老生行当的出现,让皮黄的小戏格局演变为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严肃的正剧。”专家们认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京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经验,它对推动当前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可贵借鉴。我们应在戏剧的设计、创作、编排上,去适应青年人的审美情趣,使之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深深的扎根于民间,才能保持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大家表示,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开展程长庚学术研究,推动戏剧的变革,使民族戏剧更好的发挥艺术魅力和时代光彩。

潜山是戏剧之乡,有史可考的戏曲活动始于明代,洪武元年在县城城隍庙就建有演出场所万年台。早在清乾隆初年,潜山就有弹腔班社活动。几百年来,县内相继有弹腔、高腔、徽调、黄梅戏流布。安庆文史学者郑炎贵告诉记者:“程长庚的祖父、父亲当年都是弹腔演员,程长庚小时深受弹腔艺术的熏陶。弹腔又称为‘老徽调\’。徽班进京后,程长庚在徽调基础上,融汇汉调、昆曲、秦腔等,创立了京剧。无疑,弹腔是京剧的母体艺术。“安庆市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说,遗存在偏远山区的潜山弹腔是第一代皮黄,也就是老徽调。徽班起源于安庆,徽班艺人唱的是老徽调。老徽调不仅传到北京,也传到了其他地方,它与当地艺术合流,产生了第二代皮黄,催生了京剧、徽剧、赣剧等多个剧种。黄梅戏音乐作曲家、90多岁的时白林老人也表示:“潜山弹腔孕育了徽戏的成长。”

就如何推进程长庚及徽班艺术研究工作,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教授提出,不论是古老的弹腔、徽剧,还是新中国以来蓬勃发展的黄梅戏,在潜山一带先后涌现出程长庚、韩再芬等一批领军人物。处于徽、鄂、赣交界之处的潜山,也成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不可小觑的戏窝子。这种代有传人、人才辈出的戏剧文化现象,值得我们进行地域文化融汇发展的整体性研究。安徽大学戏剧系主任、副教授王夔也认为,要研究潜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如何影响程长庚艺术道路的,以及弹腔艺术对程长庚的声腔和表演艺术产生的作用等。程长庚是潜山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要在更高的站位上,更宏观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将程长庚研究引向深入。专家普遍认为,程长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研究工作要在广袤和纵深上下功夫,从传统文化的大格局下去考量。

专家建议,要搭建好研究交流平台,形成长效机制,建立程长庚数据库;要加强与戏剧院校的合作,推出以程长庚为代表的安徽文化名人经典剧目;要推进程长庚广场、程长庚剧院等硬件建设,将程长庚故里打造成为戏剧工作者、戏剧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来潜山参加研究会筹备会的,还有30多位散居全国各地的程长庚后代组成的亲友团。程丽华女士是程长庚的第5代后裔,她热爱京剧,曾经是曲靖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的一名京剧青衣演员。退休后,她受聘于云南曲靖市文化馆、曲靖市老年大学,从事京剧表演辅导工作。她说,知道自己是程长庚的后代,特别自豪,也为自己能够在京剧艺术传承上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欣慰。王阵

新闻推荐

潜山县筹备成立程长庚和徽班艺术研究会

星报讯11月5日,程长庚暨徽班艺术研究会筹备会议在京剧鼻祖、徽班领袖程长庚的故里安庆市潜山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前来拜祭的程长庚家族亲友团,聚集一堂,开展程长庚和徽班艺术研讨,并筹...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