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吆喝声

市场星报 2020-11-16 00:50 大字

朋友发来一个短视频,是北京人艺的十几位老艺术家集体表演的《老北京叫卖组曲》。节目时长也就七八分钟。可别小看这几分钟的演出,老艺术家们演绎了老北京二十多种行当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卖萝卜卖菱角的,有卖驴肉卖羊肉的,有卖蔬菜卖花的,有卖金鱼卖报纸的,有卖年糕卖臭豆腐的,有磨剪子收破烂的,有修锅修鞋的,最后黄宗洛以三声公鸡打鸣收尾。京腔京韵,煞是好听。尤其是那不同行当,不同声调的吆喝,更是一绝。记得大家张恨水曾在一篇短文中说到老北京卖货郎的吆喝:“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喝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我,儿时也见过听过不少行当的吆喝声。

“磨剪子嘞——戗菜刀!”一听,就知道这是磨剪子菜刀的师傅。只要一有活,磨刀师傅就会找一个阴凉的地方,放下长条凳,骑马样坐下,凳子一头固定着一块湿漉漉的磨刀石,另一头小袋子里装着简单的工具。谁家的菜刀、剪子钝了,拿出来交到他手里,他双手握着刀的两端,随着腰一弓一弓,刀在磨刀石上刺啦刺啦响,磨一会,拿起刀,刀刃向上,用手指在上面摸摸,测试刀刃磨出来没有。磨完之后,菜刀光滑锃亮,锋利如淬。

“补锅咯,有搪瓷脸盆、漱口缸子、鼎锅、饭锅、菜锅、潲锅,要补的啵……”补锅匠通常背着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种补锅时要用到的工具。补锅时,先将锅的漏洞用铁沙纸打亮,然后用剪刀剪下比漏洞大一圈的铸铁皮,再给铁皮上涂一层黄泥,然后用铆钉连接上,再用一个小锤子敲敲打打。补好后,还会给锅里倒一盆水,让主人家检查补好的锅确实不再漏水,这才将锅交到主人家手中。

“修理皮鞋胶皮鞋布鞋打掌了喽。”常到我们大院来修鞋的是个安庆人,吆喝起来嗓音悠长,调儿婉转,特别好听。和磨刀和补锅的不同,修鞋匠不用背着或担着吃饭的家伙到处跑,而是选择一棵大树下支起摊子。在脚面前铺着一块黑色塑料布,上面摆着都是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工具也极普通,切刀、锥子、剪子、铁锤等。

“修伞——补伞——”伞匠吆喝时一般都是把“修伞”两字上扬,“补伞”两字下滑,然后用足力气喊出“修补伞呐!”伞匠挑着担子,两边各一长箱,一个里面装着修伞补伞的物件;另一个装着许多的伞骨架。伞匠做事极有条理,把接到的坏伞按先后顺序放好,然后有条不紊地工作起来。对伞骨架坏了的,他先撑开,端详一番后,将坏了的骨架用钳子轻巧地拆下,快当地给换上一根新的;对破洞漏雨的,他就动作麻利地补上一块颜色相同的布;对撕破了的油纸伞,他就在破损的地方,刷上一层桐油,接着贴上一层特制的油纸。用不到个把时辰,一堆坏了的各种雨伞就被伞匠修理得熨熨贴贴。

后来到农村,也有不少行当的小商小贩,其中最受欢迎的当数卖货郎。

货郎担是实实在在的“担”,一根扁担,两头各自挑着特制的木箱子。一头箱子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像缝衣服用的大针、顶针、扣子、绣花用的彩线、发夹、木梳篦子、五颜六色的头绳、雪花膏、香粉、镜子。另一头摆着:香烟、洋火、手绢、小孩玩的玻璃球、皮球、塑料小手枪、吹的泡泡,还有吃的牛皮糖、豆子糖等。

卖货郎出现在村里的时间一般都在一早一晚。只要拨浪鼓一响,女人和孩子就会从自家跑出来。围上来的女人手中攥着皱成团的纸币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玩意,没钱的孩子拿起这个看看,那个摸摸,就是不舍放下,货郎一边吆喝着:“买了,换了啊,鸡胗、鸡毛、牙膏皮子都收啊。”一边把大家挑乱了的物品重新摆放整齐。这时候的孩子都围着母亲哼哼唧唧央求着买玩具或糖果什么的。最后的场面是,买到自己心爱的玩具的小孩,手舞足蹈四处炫耀,而没有买到玩具被母亲拽着回家的孩子一路大哭,好奇的狗儿站在一边摇着尾巴张望。

转眼间,各种行当的吆喝声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现在想想,那个年代叫卖的吆喝,也是一种民俗的文化,一个时代的痕迹,一段历史的情感。

新闻推荐

安庆中院 运用电子质证 助力速裁快审

安庆中院运用电子质证助力速裁快审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通讯员金京报道10月26日,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快审团队开庭审理了一起...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