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时隔6年合肥美术作品展再次亮相中国美术馆
○云山叠嶂图 懒悟 作
○水墨山水 懒悟 作
○梅花册页八开 懒悟 作
○平湖孤棹 贺泽海 作
○几树鸦声 贺泽海 作
日前,由安徽省合肥市文联主办、合肥市懒悟·贺泽海艺术馆承办的“得自蒲团——画僧懒悟的笔墨禅境”和“一叶轻舟任纵横——贺泽海艺术精品展”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苑艺术空间展出,引起了轰动效应。这是由政府支持,民间文化机构完成的一个高水平的晋京展示,也是合肥市文联继2013年3月“妙师造化——童乃寿中国画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后的又一丰硕成果。
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不仅亲自为“得自蒲团——画僧懒悟的笔墨禅境”题写展标,而且在画展期间多次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前去观摩研学。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宏亮先生和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等文化名流也长时间流连展览。不仅如此,展览还持续受到全国多家知名媒体的关注与热捧。人民网、新华网、艺术中国和雅昌艺术网等15家门户网站发布展讯消息,《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和《南方都市报》都派记者现场采访并报道,北京卫视等全国14个省的电视新闻播报。
懒悟(1901-1969),河南潢川人,俗姓李,法名晓悟,后又易名懒悟,晚年号莽张僧。是一位在二十世纪鲜为人知的画坛高隐,一个被人们誉为“最接近古人”的现代画者,被识者目为画史上“二石而后”最后的“画僧”。自幼因家贫出家,虽历经战乱流离,却长居皖地,往来于名山胜寺。法师静参造化,思接千载,接续中国文化史上不绝如缕的画僧传统。懒悟的山水画初从四王入手,然后渐涉宋元,降而明清;后独钟佛门石涛、石溪、渐江诸家,并师造化。纳皖南之奇秀、皖西之雄壮一一入画,得真山水助兴,窥大自然生机,于青灯黄卷、蒲团静参,修得本自圆成的精神世界,并于皖中胜景悟道参化,终成二十世纪后期新安山水画派杰出代表。其画风格独特,极富个性和禅机;冷逸老辣,萧散出尘,毫无人间烟火气;观之令人如服清凉散,如聆梵音;故备受当代诸名家推崇。林散之先生诗赞曰:“人间懒和尚,天外瘦书生”。
本次展览共展出懒悟法师山水画作品五十余件套,从懒悟山水的笔墨禅境为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了懒悟山水画中的“写意”精神。通过“师古兼综”“静参造化”和“诗画禅”三个板块,勾勒出懒悟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展览开幕后,举办了画僧懒悟笔墨禅境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交流。其中包括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朱万章,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丘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华天雪,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国画家》杂志主编杨惠东,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汤书昆,安徽省美学会会长、安徽黄宾虹画院副院长陈祥明,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合肥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林存安,江苏省吴江博物馆副馆长汝悦来,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董松,合肥市美协主席、合肥市书画院院长廖新,合肥懒悟·贺泽海艺术馆馆长李昌松,安庆懒悟艺术馆馆长张庆等。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懒悟的生平、师承、笔墨、风格等诸多方面做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也围绕懒悟的艺术更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艺术多元样貌,一致认为画僧懒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应该留下浓重的一笔。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朱万章:在20世纪绘画史中,像懒悟这样高古、完全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画家是比较少见的。其作品一以贯之,从早年到中年,一直到晚年画风贯穿下来的,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在整理和重新梳理整理20世纪历史的时候,像懒悟这样的画家是不可或缺的,应该有他一席之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华天雪:他用墨非常丰富,干湿浓淡运用非常透润,笔墨合起来有种苍茫感、混茫很突出;气韵做到茂密但不慵散、不混沌,疏朗地方比较消散、比较淡逸,所以很雅致很难得。有的画像黄宾虹,甚至不差于黄宾虹。曹大铁解读他一张画的时候提到“茂密荒凉难为”,他觉得你真是我的知音。我觉得他画或许有荒凉之境、没有荒凉之心,境界不远人,它不寒冷、不枯俗,蛮美好、蛮温暖的。他的画境追求是避开人世丑恶、污秽甚至丑陋的东西,他要把他的情感投放到人迹比较少的山川里。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老师、著名的中国画家丘挺:这个画家我觉得内心很自由,他画画挺任性。他对笔墨兴趣远远高于对丘壑的转换,起承转合,可徐、可游、可行的这个境界,他作品很多处理是遣性、遣怀。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他非常超脱于尘世,所以画面荒寒、混沌感觉得更为明显。他的笔墨功力挺让人吃惊的,特别是那几个册页,特别精彩。我觉得小的册页水准比大的手卷更精彩。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国画家》杂志主编杨惠东:我们看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后,创新是主流,革命现实主义是主流,在轰轰烈烈主流之外,确实有一股非常顽强的、能够坚持下来一股潜流,正视他们的存在,则证明我们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笔墨精神有了非常顽强的生命力。我觉得对于他们的深入挖掘,对于我们完善、充实20世纪中国美术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江苏省吴江博物馆副馆长汝悦来:把他放在新安画派流派的具体研究当中,他算是集大成者,在当代无论从风貌、从精神延续都是新安画派的重要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画家刘墨的微信:懒悟的画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国画的本质在。倒不是说他有前人的姿态,而是在笔墨的繁芜中,始终存一种冷清恬淡。他生逢乱世,笔墨间却恬淡安宁,乱世里难得的从容自在,豁达疏朗。他也真的超越了时代,新文化的激烈运动和西方思潮,在他的画中找不到任何痕迹,他下笔荒率,却笔笔收敛了浮躁,既淡泊,又安逸。他不是时代的弄潮人,相反,他遗忘了时代,时代也遗忘了他,所以他无法做岁月的王者,但他终究有一天会被人发现。欣赏他的作品无疑是一段美好时光,慢慢地品过,如文火煎茶,于幽静中,体会笔墨间流溢出茶汤一样的香气。
首都师范大学秦嗣德教授专门微博推介,并对当下的院校教育提出反思:一个没有经历科班训练,一个与四王隔空对望而得师承和尚,硬是用自己的参悟方式获得了中国画的真谛,师古而脱自成一脉。在今天遍呼传统之吼声中,我们的院校教学应如何去贴近并感受古典,悟师范也。
78岁高龄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博导章诒和先生观展微信推介:非常静,非常雅!
与此同时,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苑艺术空间举办的“一叶轻舟任纵横——贺泽海艺术精品展”,一方面与同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得自蒲团——画僧懒悟的笔墨禅境展”形成师徒呼应,为公众提供一次全面认识贺泽海艺术的绝佳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呼吁在当今社会要关注传统文脉下的师承传授现象,特别是要引起当代中国画坛对民间传统中国画的珍视与传承,不要忽略民间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贺泽海,字海望,号退安。1935年生于合肥,自幼聪颖好学、工诗文,尤喜绘事,常以画理参禅。其山水画上承宋元、四王等南派诸家;1957年拜师画僧懒悟,以传统师徒授受的形式习画;进而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锤炼,笔墨高妙出尘,气息清新脱俗。“一叶轻舟任纵横——贺泽海艺术精品展”选取贺泽海先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30幅,旨在呈现贺老对于传统文人画艺术精神的坚守与超然物外的文人品格。
一直以来,我们对贺泽海艺术的认识过于碎片化、简单化、片面化。美术界的同仁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都知道贺泽海书画造诣极高,但是却没有多少机会欣赏到贺泽海的艺术原作,对于先生的学术研究更是略显羸弱。贺泽海先生诗、书、画皆精,在当代少有及者。无论时代发生如何变革,他始终傲然物外、心无旁骛地潜心于诗画相和的意境。对于传统文人画纯粹性的坚守,使得他在以“创新求变”为宗旨的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中显得格格不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贺老作为画僧衣钵弟子,所传者,非缁衣蒲团,乃画境文心,虽世事起伏,其敬待懒师始终如一,于师之画道多有领悟。我国画学,自五四运动以后,受“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中国画逐渐进入院校体系,传统的师徒授受的模式渐渐式微。传统、优秀的中国艺术精神在当下变得愈加珍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着手研究传统中国绘画精神的当代意义和“创新”之于中国画未来出路之间未必绝对的关联。在此维度中,贺泽海的绘画艺术的可贵性愈加凸显。
两个展览在北京的成功举办,既一脉相承,又遥相呼应。不仅为安徽省和合肥市文艺界取得了荣光,也是对众多喜爱传统文化艺术人士坚守的褒奖。
今天,我们高度强调要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对文艺断层进行不断修复,这个过程需要很多人来努力和坚持。这次的展览就为普通观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小的窗口,也为大家重新认识和学习传统中国画提供了平台。从而,引领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特别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要借古鉴今,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张斌海 王春/文
新闻推荐
撸袖子,插管子,酒精消毒……躺在采血的靠椅上,胳膊上连接了采集血小板仪器的姚洪迪,第一次捐献血小板,显得有点紧张,“但一想到...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