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李记” 为我们城市文明添彩

安庆日报 2019-04-19 09:45 大字

连日来,多家媒体连续追踪报道了安庆市许惠春老人化名“李记”捐赠钱款的爱心善举,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惠春老人生前曾用近四十载的时间,向全国各地汇款捐赠近10万元。而每次,他只留下“李记”的名字。(《安庆日报》4月12日)

近一段时间,“李记”的故事通过《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央视《新闻联播》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被更多人知晓,在全国也引起强烈反响。确实,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岁月蹉跎、风雨近40载,“李记”一直爱心未减、行善不辍。从安庆洪涝灾害,到青海玉树地震,捐款不仅涉及各类天灾事件,还汇向贫困学子、孤寡人群……一张张汇款单,恰如一股股暖流,润物无声、暖人心田,也让人肃然起敬。可以说,老人用大爱与善良筑成的丰碑,留下了芳香无尽,感念着许多人。他的先进事迹、感人精神,让人感知到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人间的温情,成为了安庆的骄傲,也为我们这个城市的文明形象增辉添彩!

现实已表明,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文明,要看“硬件”,更要看“软件”。而最重要的软件,就是“人”,是城市的市民群体,市民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文明现象。身为普普通通的平凡职工,许惠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不留名”,隐于市井、难觅身影,美名远播,体现出我们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文明现象。这种“不识庐山真面目”或许让人遗憾,但转念一想,不显山不露水,不求名不图利,纯粹、简单,恰是这般隐姓埋名的爱心,给我们带来了不平凡的感动,也“感动了不计其数的网友、市民。大家在转发的同时纷纷评论。其中不乏安庆市民直接亮出身份为许惠春老人点赞”。可以说,老人以他的大爱,温暖了我们这座城市,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老人的这份大爱,已成为我们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其实,包括新闻媒体和石化厂,许多人一直在寻找这位做善事不留名的“李记”。老人确实值得寻找。从1981年汇款开始,化名“李记”的许惠春,一直坚持慈善捐款,从不留下任何个人身份信息。尽管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生活近乎清贫,却把省下来的钱送给素昧平生的人,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人们的寻找,或许是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这个坚持用化名汇善款的好心人究竟是谁。但更深层的原因应该是,人们在寻找一种感动和价值。因为这种“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的奉献精神,这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正在精心呵护与培植的道德土壤和精心打造的文明大坝。

虽然,总有人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也常听人抱怨,陌生人社会,古道热肠成了稀缺品,冷淡冷漠成了人与人的交往之道,少数人在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可恰恰是类似许惠春老人隐姓埋名的慈善捐款这样的平凡人,给人们带来了不平凡的感动,也给了我们相信的力量。老人奉献的爱与善,是宜城文明的印记,是我们城市的爱心符号,也是宜城让人倍感温暖的重要热源。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安庆好人的内涵,展示一座城市的文明与和谐。更为我们这个城市的文明形象增辉添彩,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和榜样。实践已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惠春老人的故事,已经开始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激发了他们崇德向善的意愿和行动。

见贤思齐,许惠春老人的27张捐款单,10万元的慈善捐款,让我们感念。这种感念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挖掘并传播更多许惠春式的先进人物,让众多的人自觉加入这一队列,汇聚成一股股热流,让社会爱心川流不息,不断地为社会增光添暖,我们的时代精神就能具体落地,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才能有温情。潘天庆

新闻推荐

借力“第三方”机构 为安全生产“把脉”

本报讯为解决安全监管专业技术性不强,查找安全隐患不彻底的实际困难。近日,宜秀区大桥街道聘请安全评价机构专家进驻辖...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