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尊陆羽 □王 蓬
每年谷雨前后,秦岭南麓一夜春雨,汉水两岸千万茶园便泛起鹅黄淡绿。嫩芽绽放枝头,茶乡顿显繁忙。农舍起炊烟,茶姑喜携筐,不出三五日,便会有新茶上市。一枚枚扁条形的茶叶,绿莹莹的,仿佛刚从枝头采下。闻闻,有股淡淡的春草树芽气息。洗净茶杯,捏一撮,指尖也润润的,一缕热水冲进,刚刚浸润茶叶;少顷,等茶叶伸展,茶味泡开,再添进水去,杯底的茶叶纷纷展开两片嫩绿的蕊芽,在水中浮上浮下,仿佛嫩叶摇曳枝头。轻轻呷一口,闭目品味,只觉得一股清香沁入肺腑。
中华大地,说起茶,便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就是历代都被尊为茶圣的陆羽。陆羽生活在1300年前的唐代,他一生都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曾亲临多地茶乡,研究茶树栽培、茶叶炒制、茶叶冲泡、各地水质……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为中国茶业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因此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同时,陆羽还是一位诗人、文学家、史地学家,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高僧、文学家乃至皇帝高官都与陆羽交往甚密。比如唐代宗李豫,光禄大夫、书圣颜真卿、天宝状元皇甫冉、以及著名诗人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人,他们与陆羽或品茗论道、或结伴出游。与这些身处中枢的各界贤达交往,对陆羽开阔视野、恢宏气度、充实胸臆有很大帮助,也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茶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精神心灵的影响。他将儒学和佛学的感悟融入《茶经》的创作中,整部著作不囿于茶叶的栽培、制作、冲泡、品饮,而上升到哲学、伦理、心灵的精神层面,可以说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新时代。除《茶经》外,陆羽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为我们展示出唐代市井充满生机的风俗画卷;他还是一位历史地理与方志专家,有多部史地著作传世。《全唐文》中有《陆羽自传》。新旧《唐书》都为陆羽列传,使他名标青史、垂范后世。
陆羽一生都充满着传奇。
陆羽生于盛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他个人的命运十分悲惨,竟是一个弃儿,至死都不知父母为何人,因而也无法了解其祖籍家世。《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都记载着,唐开元年间一个深秋的清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一座小石桥时,听见桥下雁鸣,走近一看,只见几只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冻得发抖的男孩,智积便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由此被称为“古雁桥”,遗迹犹在。至于为何陆羽被养育到3岁又遭遗弃,至今是未解之谜。
陆羽在龙盖寺度过童年,出于孩童天性,对清净无为的寺庙生活感到厌倦。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到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有些口吃,却机智幽默,擅演丑角。这段阅历使陆羽熟悉了市井生活,洞察到劳动者的幽默,为编写笑话《谑谈》打下基础。
陆羽24岁时结交了佛教大师皎然。当时皎然已四十多岁,俗名姓谢,是南朝名臣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名作《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谢家即为皎然先祖。陆皎两人心性相通,成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皎然对陆羽写作《茶经》帮助最大,不仅供他食宿,还与他讨论文稿、结伴出游,《茶经》篇章文字间超越凡尘的禅境仙风正源于此。两人贯穿毕生的情谊在《唐才子传》中有专章描述。《唐诗三百首》中也有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入选,鸿渐即为陆羽字号。
陆羽还自称陆文学,曾写《陆文学自传》。陆羽自传,应为信史。从中不难看出他出身寒微又任性自强,守信义、重情感、多才艺,不避贵贱、广交朋友,做事执着,是性情中人。
陆羽生活的年代是公元733年至804年,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开放的时期,广采而博纳,儒释道汇流。唐代朝野凡尘,王公贵族、文人士族、市井百姓普遍嗜茶。当时就流传过陆羽的一则轶闻:唐代宗时,邀积公和尚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砌上等好茶请积公品尝。积公接茶在手,只喝一口,就放下茶碗。皇上问何故?积公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所煎。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无味。”皇帝听罢问陆羽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喜游名川,不知现在何处。”于是代宗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舒州(今安庆境内)山寺找到他,即召进宫去。代宗见陆羽虽其貌不扬,但出言不俗、见多知广,十分欢喜,便请他煎茶。陆羽取出自制好茶,用泉水烹煎,献给代宗。代宗接过茶碗,刚揭开碗盖,茶香迎面扑来,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香醇无双,连连点头。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即大声喊道:“鸿渐在哪里?”代宗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笑道:“此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出,当然就知他来了。”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陆羽的煎茶、品茶之功,欲留陆羽在宫中供职。但陆羽不羡荣华,又回到山野去了。这则轶闻还有佐证,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
如此嗜茶的社会风尚为《茶经》的问世打下社会基础。文章合为时而作,或者说已历数千年之久的茶叶发源地呼唤着这样一部巨著的诞生。
陆羽30岁后到江南湖州居住,产生为茶写书的念头,于是专心考察茶乡、名山、泉溪、寺庙、市井;留意鉴茶,辨识天下名茶、名水、看火、辨器,以及各地茶、各类茶的比较,搜集大量茶叶产、制、销售资料,对唐时茶情可谓成竹在胸。这时他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系天宝状元、名士,与陆羽交好,乐意为他著写茶书提供帮助。陆羽33岁时完成《茶经》初稿,之后不间断地补充完善,48岁时方成书《茶经》。
陆羽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家庭和孩子,非僧非俗、半儒半僧、半官半民、亦庄亦谑,不愿出仕,宁可隐居、漂泊,与名僧高士为伍,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茶叶研究中去,终成一代茶圣。
那么陆羽所著《茶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茶经》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第一卷开篇就展示出陆羽对茶的深刻了解,以及他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土壤学知识、药物知识及文字功夫。他对茶进行全方位的论述,高屋建瓴、立论宏阔。第二卷至十卷在此不一一陈述。但不难看出《茶经》是陆羽亲临茶区、笃行细察,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可靠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纳茶农茶人采制、置器、冲饮经验的总结。仅仅七千字,就把“茶”论述得完备透彻、点滴不漏,堪称一部完整的茶学大全。在中国茶史上,陆羽开创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千年岁月过去,我们今天采取对即将消失的许多非物质的传统工匠工艺进行保护,实为明智之举,细想一下,千年前陆羽就为茶领域的“工匠工艺”作出了何等重要的贡献。
陆羽称得上是茶学创始、茶艺规范、茶具倡导等的集大成者,一位无可取代的茶学巨匠。无怪,宋代诗人陈师道在宋版《茶经序》里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也就是说,陆羽是天下第一个写茶书的人,对茶事茶人功不可没。而当时《茶经》一问世,即洛阳纸贵、风行天下,掀起阅读和珍藏高潮。也难怪美国茶叶学者威廉·乌克斯在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指出:“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第一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世界有关者,俱受其惠。故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陆羽一生酷爱自然,《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六羡歌》,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全唐诗》第308卷首还附记陆羽另一首诗:“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陆羽之前,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陆羽之后,茶才正式有名,流传至今,也成为华夏民族历久不衰的日常饮品和精神缩影。
每年谷雨,端起一杯绿茶,闻茶品香,静气闲神,水气升腾之间,仿佛见位老者,坐溪边茶亭,正品茶入定,一派仙风道骨。他便是茶圣陆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安庆市大观区检法两院就检察执行监督与“江淮风暴”执行工作达成在联动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执行的工作机制。...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