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对联的意义与魅力

甘肃日报 2019-03-20 03:06 大字

张文翰

一提对联,总是想起“日月、风云”这样的词眼,太阳在白昼间照耀着山川树木,月亮也在黑夜里照亮着江河湖海。就像人类一样有乾男、坤女,谁也不能离开谁,构建一个和谐的“人文域”。

关于对联的艺术思想,其实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早已萌发,中国的太极就是一副很好的对联,两条“太极鱼”妙契地游在一起,形成一阴一阳,一黑一白,气润韵畅,和谐从容地运行在宇宙之中。天一地二,以气的方式在太极图中运行,也就是《周易·系辞上》所言的“一阴一阳谓之道”,还有老子的“一生二”等,也是对对联哲学内涵的深刻揭示。在原始的状态下,重新认识“对联”,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对今天的人们还有很大的启发。由此在古老的建筑中,往往追求一种“对称美”,从而很好地印证了“中庸”之妙与“中和”之道。对联的内容、思想、形体是相当重要的,庄严的形体,蕴藏着神秘的民俗文化,在特殊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张贴的对联,老幼皆知,雅俗共赏,有着其不寻常的意义与魅力。

也许就有人会问,中国联坛上最早的一副对联是谁写的呢?试看五代后蜀孟昶所题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似乎和今天的红纸有着同工异曲的文化象征,至今,在民间还有这种“用物”。“桃符”是一种吉祥、瑞征的“仙木”,古人题吉语于“桃木板”上,以木代纸,给古代春节文化增色,伴随着鞭炮声声辞旧岁,给“年”这只传说中的“怪东西”一个警示。在古老的农耕文化中,庄稼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于是乎我们可以想象,春回大地,在桃符上刻画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样的对联,心中又是怎样的祈求呢?古代这种挂桃符、题吉联的活动常常在岁旦立春进行,到了宋代就更为盛行了。在唐代时,年俗文化逐渐盛行,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骈俪艺术,从律诗中分离出来,民间口头对答如流,文人墨客中也互相题赠,即兴之作,佳联多多。若翻看对联史学资料便会发现,对联的鉴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门文化类别。诗歌与对联在相互借鉴,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各自不断发展。

对联是民俗文化中和谐、喜庆的象征,人们从对联的大智慧中,找出更适合自家门户的“联语”,联逢时序,联以配位,贴上内心祈盼的祥和与安庆。

新闻推荐

大观 改革力推工业转型

大观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推工业转型.一是加速传统产业技改。华茂集团新型纺纱智能化改造项目投产,鑫祥瑞4万吨废...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