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之间力与美 □谢曜尧

淮河晨刊 2018-10-23 16:20 大字

仔细清除刚寻到的树根上的泥土、石子。 吴成铭 摄

在《年轮》创作中,将废弃的火车铁轨枕木用作《年轮》的底座。 吴成铭 摄

施洪源作品:赛艇 时昭旭 摄

施洪源作品?马术 时昭旭 摄

施洪源作品?鸟巢 时昭旭 摄

清瘦的身材,花白的头发,倔强的小胡子配合一身运动装的精干打扮,我开玩笑地说“施老师您这外形完全找不到艺术范儿的感觉啊,您要是给自己雕一肖像,怎么雕最符合您的气质?”他哂笑“木墩儿,就雕一木墩儿好配作品”。

入 道

施洪源从事体育根艺的创作入道较早,至今已有三十三个年头了。施老师当年从上海上山下乡落户安庆望江,在农村一呆就是十几年,种过地、干过民办教师,恢复高考第二年考入太湖师范体育班,毕业后按部就班分配到望江二中教体育,在小城里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逸,直到一次和朋友们爬山的时候遇见一堆被山民刨出来的树根。“我一眼就被‘她’吸引了”,时至今日,施老师说起来仍是一脸的兴奋,“我当时就觉得这些山民都不要的烧火棒棒里有不一样的东西,很美,我一定要给‘她’新的生命,把‘她’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施老师年轻的时候玩过盆景,有点美术底子,这类人转行玩根雕的在文玩圈子里多了去了,基本走的都是这条道儿,可老施不是,老施是搞体育的,他眼里的美,是动态中的力与美,如何将静态的传统根雕艺术与动态的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在一刀一斧、一琢一磨间既保留造物的自然天成,又体现运动的激情与澎湃,进而将两者完美地糅合到一起,在现代与天然、静谧与灵动间展现那一瞬间的精彩,绽放那一瞬间的华美,老施苦苦探求了三十三年。

悟 道

“施老师,您三十多年创作了上千件作品,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体育文化展览,是什么支撑您走到现在呢”,他依旧哂笑“刚入这行是图好玩,就是单纯的喜欢这个,干了三十多年,现在想法比以前多点”,“那现在想什么呢?”,“作品是我的,但我觉得艺术是属于社会的,‘她们’是属于社会的精神财富。我今年六十多了,快干不动了,但我这些作品的生命是无限的,我想在能干得动的时候再多创作一点东西留给社会”。

始于兴趣、成于坚守、终于责任,这也是很多艺术家在漫漫求索之路上必经的三个阶段和必须跨越的三种境界,施洪源也不例外。

从早期在荒山野岭中到处寻摸,甚至是在农家柴堆里的翻翻捡捡,找寻不经意间的眼缘,借着灵巧的双手展现给世人,施老师在圈子里收获了名声和荣誉,光是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单位的体育艺术荣誉证书,他有一摞子,以前还拿出来给人看看,现在都搁工作室里落了很多灰。他的作品《孤帆》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永久收藏,每年应邀参加各类体育艺术展会,今年九月更是应邀参加国际奥委会主办的美国洛杉矶第二十四届世界奥林匹克藏品博览会,以前还会有点激动,现在更多的是淡然与平静。

为了创作《年轮》,老施三个月里奔波了两千两百多公里,在张家峪大山里搜寻被废弃的百年枕木,在偏僻乡野间找寻早年间当地独具特色的独轮车轱轳,“那是一段历史,从使用了上千年的独轮车到中国人第一条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那是一段曲折的历史。2022年是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举办年,也是冬奥会诞生的百年,我觉得这两段历史有融合和并行的地方,我要通过作品把她展现出来,留给世人作纪念”。“我收集这些材料的时候没花钱,也花不出去。我把我的想法说给那些农家老汉和山民听,有些人是流着眼泪把独轮车轱轳从老屋里给我抱出来的——我们都想给世人留点东西,这东西没法儿拿钱算”。

守 道

艺术离不开生活的滋养,但艺术毕竟不同于生活的琐碎与现实,在生活与艺术中如何取舍、平衡,这是一个人的道行,也是艺术家的道行。

施老师和我说起过一件趣事,他在2015年在太原参加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参展的作品《赛马》形神兼备、自然天成,当时便有一位参观的客商找到他,要以马换马——“我当时被搞糊涂了,以为遇见同行了呢,结果人家直接把我请到停车场,指着一辆宝马,当场把车钥匙扔给我了”,“你当时真没动心?”,“怎么能不动心,那可是宝马车啊!”,“那现在可后悔啊?”,“说实话是有点,不过我还是觉得‘她’应该待在‘她’该待的地方”。施老师说的《赛马》是他创作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三十三个大项作品系列中的一个小项目,如今这些作品成方阵地被全国各大体育艺术品展会展出,并受到北京鸟巢体育艺术博览中心的邀请即将入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同‘她’的姊妹篇《孤帆》一样,被国家体育博物馆永久珍藏,也许那就是“‘她’该待的地方”吧!

施老师还有一件作品,高不过米,宽不过尺,按行内的说法算小摆件吧。这作品叫《跳水》,一个轻盈的小人儿立于高台之上,含胸收腹、双臂后摆、蓄势待发,做得极为传神,小人儿的底座上刻着两行小字“高台飞乳燕,敏捷冠宇寰”。“这作品还在手里吗”,“还在,谁都不卖,我要送人”。施老师说的这件作品打算送的正是当年的跳水女皇高敏,“那么多奥运冠军你为啥偏偏要送高敏呢”,“不为什么,就觉得我这件作品和她有缘,所以,要物归其主”。

三十三年的坚守,能在物质的世界摆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匠人与道心吧!

我动笔的时候,施老师一再说“写好了先给我看看”,我说“好”。文字与斧斤,同是艺术的载体,文字的激荡可以让人物传神,斧斤的雕琢亦可以体现运动者的力与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者是殊途同归的,所以我理解施老师此时的心态,那是对美的单纯的渴求。

匠人之心,匠人之作,希望有更多的传神佳作经匠人之手流传于世;希望施洪源先生永葆那份初心,探寻力与美、探寻艺术与生活的真谛!

新闻推荐

9月安庆新建商品住宅价格 环比上涨1.6%

本报讯(记者王虎)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据统计,9月份安庆新建商品住...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