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独具魅力的 中国乡村音乐 ——漫谈安庆黄梅戏的源流和发展
黄梅戏,一个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成长发展起来的优秀的中国戏曲艺术之花,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着迷于她迷人的风采,亲切地称她是“独具魅力的中国乡村音乐”。2006年5月23日,黄梅戏入选中国首批51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至今仍然有很大争议,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这也就是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中所归纳的。一种是“因地说”,一种是“因时说”。“因地说”认为黄梅戏是因湖北黄梅县而得名,是源自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又称“黄梅采茶戏”。“因时说”认为黄梅戏是因为在梅雨季节由逃水荒到石牌的艺人传唱开来的,因“梅雨”而得名,又称“黄梅调”或“花鼓戏”,认为黄梅戏最终产生在安徽的石牌(安庆)地区。其实,避开发展谈“源头”并没有多大意义。一种艺术起源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究竟发展兴盛在哪。今天,人们之所以把安庆都视为黄梅戏之乡,关键就是看重安庆发展繁荣了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的发展史,从学术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26年黄梅戏进人安庆前的阶段,1926年至1935年黄梅戏进入上海的阶段,1935年以后到1952年解放后的戏改阶段。在黄梅戏的发展阶段,有三个代表人物和两个大事件。三个人物是:蔡仲贤、胡普伢、踞光华。两个大事件,即“1926年进城”和“1935年赴沪”。
黄梅戏在旧社会100多年的发展中,虽然也留下36本大戏和72本小戏等经典之作,但一直被统治者诬为“花腔淫戏”,惨遭迫害。黄梅戏真正焕发青春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打猪草》,《天仙配》以及后来的《女驸马》,,唱响全国,使黄梅戏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王少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除阴霾,艳阳再现,黄梅戏又得以正名,黄梅戏学校恢复招生、《黄梅戏艺术》得以创办,黄梅戏剧团重组并扩大,黄梅戏迎来了再度辉煌。
黄梅戏影视作品的风生水起,有力地推动了黄梅戏舞台剧的创作。1989年,韩再芬携《血狐帕》和《杨玉环》两台新编剧目进京演出,产生了一定影响。1992年、1995年,安庆市又连续举办了两届黄梅戏艺术节,进一步确立了“黄梅戏之乡”的地位。
安庆市委、市政府在抓黄梅戏发展上不遗余力。1999年,安庆市推出了黄梅戏《徽州女人》,韩再芬也凭借这部扛鼎之作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使之成为当代黄梅戏的领军人物之一。继《徽州女人》之后,安庆还推出了黄梅戏故事片《山乡情悠悠》,黄梅戏《孔雀东南飞》等力作。
2000年,由安庆市推出的黄梅戏故事片《山乡情悠悠》荣获了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2002年,安庆再度精心打造了黄梅戏精品《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并且荣获了除优秀剧目奖之外的多项大奖。赵媛媛也凭借在这部作品中的出色表现,荣获了“梅花奖”。
2003年,在中断8年后,安庆又举办了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推出了《为奴隶的母亲》等优秀剧目。2006年,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规模更是空前,推出了《六尺巷》等好作品。2007年以后,安庆还推出了《美人蕉》等作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安庆的民间职业黄梅戏剧团发展如火如荼,目前,安庆地区的民间职业剧团至少有2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他们的演出更加活跃。民间黄梅戏职业剧团是当前黄梅戏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黄梅戏依然有市场,市场就在天地间;黄梅戏依然有观众,观众就是广大的劳动者和普通百姓。
新闻推荐
安庆讯为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安庆市公安局菱北分局将公安工作和爱国拥军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六措”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办好...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