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华菱湖,蕴藏安庆人文精神密码
安庆城中心,有一湖,因多菱而曰“菱湖”,湖中有小岛。早在清康熙后期,此地因挖掘康熙河,而扩建成游览胜地,再后又环湖而建成公园,名曰“菱湖公园”。“菱湖”原是一片天然湖泊,曾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太平天国时期,著名的安庆保卫战就曾在这里留下过遗址,当年太平军在菱湖北岸修筑了13座营垒,南岸修筑了5座营垒(此遗迹早年已毁)。1985年北岸杨家嘴营垒出土的太平军兵器18件,分别被中国军事博物馆和安庆市博物馆收藏。菱湖公园的前身是清末时期的私家园林,辛亥革命前后建园,面积已达38.64公顷,1920年前后成为当时安徽省会省立公园,是安徽省第一座公办园。
公园现占地面积4.496平方公里,水面与陆地几近各占一半,是一座承载安庆城市历史文化兼具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园内不仅景色优美,园中有园,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先后建有血衣亭、安徽通俗教育馆、八角亭、夜月亭、严凤英纪念馆(黄梅阁)、邓石如碑馆、韩再芬黄梅公馆(公园南门旁)等,是市民接受历史传统文化熏陶与教育的理想场所。
公园有四门,东南西北各有一门。园内亭、廊、阁、馆均为徽派建筑。
从东门入园,道路两旁皆是古朴高大的香樟树,沿着道路向西行100米左右的右侧就到了“血衣亭”及墓区。1921年6月2日安庆各校学生为了增加教育经费,遭到军阀倪道烺、马联甲的血腥镇压,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姜高琦、周肇基两位烈士先后牺牲,为纪念两位烈士的英勇壮举,安徽各界人士于1922年12月在菱湖公园安葬了姜周二烈士,并建血衣亭以为纪念。1924年马联甲威胁利诱姜周烈士家属迁移墓葬,姜烈士棺柩被迁回原籍(现陈墓地为虚冢),周烈士之妻黄家馥严词峻拒,因此未遭移动,黄女士并于1925年清明节仰毒以殉,安庆群众感其义烈,将其合葬于周墓。抗战期间,安庆沦陷,安庆的日伪鹰犬将姜周亭墓悉予平毁。现血衣亭及墓地是1987年3月安庆市政府决定重修的,血衣亭正门亭檐下书有“血衣亭”匾额,左右两侧书有“扶伤吊死奔命已疲痛史相乘忍健忘六月二日,伸法雪冤吾侪有责人权欲绝誓争持一发千钧”的挽联。亭内正面的上方挂有“醒皖第一声”的匾额,左右两面的墙上分别嵌有重建血衣亭的介绍,及姜周两位烈士事迹的简介等碑文。穿过血衣亭向北,就是姜周两位烈士的墓地,约占一亩地。并立有墓碑及碑文。
园内1934年另建有安徽省通俗教育馆,在公园中心位置(现为公园管理办公室所在地)。馆址临湖,入门向西,另建有亭,回廊之壁,嵌有书法大家邓石如真草隶篆各贴。馆的东南面,临湖有一小岛,岛上建有八角亭,内“宜城天堑”碑石,碑石为明末安庐巡抚提督军务史可法所书(现亭内不见此碑)。园内建有邓石如碑馆,1983年建,大门上悬挂张凯帆手书“邓石如碑馆”匾额。陈列室正面墙壁上嵌邓石如像和《自题诗》石刻碑各一块。邓石如(1743-1805),安庆五横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石如家境贫寒,在先辈的影响下,十五岁开始习隶书,弱冠仿汉印,颇有建树,五十五岁后篆,隶书创建个人风格,篆刻也自成一家,达到炉火纯净的境界,时称皖派。他为人磊落艺德高尚,人们赞其“胸有方心,身无媚骨”,深得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家的倾慕。还受到日本、朝鲜等书法家的崇敬。成为一大流派的旗手,雄居于书坛、印坛之巅,堪称中华民族的荣幸与骄傲。
严凤英纪念馆又称黄梅阁。位于公园湖中半岛。1986年建,以纪念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纪念馆由门楼、纪念堂、雕像等组成。三面环水,门楼坐东朝西,上书“黄梅阁”。过门楼有一条小径,迎面是“七仙女”下凡的石雕,其左侧为严凤英墓,由黑色大理石基座和汉白玉石雕严凤英立体像两部分组成,坐北朝南。严凤英雕像下基座正面刻有书法家赖少其所题“天上人间”。严凤英雕像造型取自其主演的《天仙配》舞台形象,恍若九天仙子飘入人间,神态逼真。安庆是“戏曲之乡”,以严凤英为代表的黄梅戏不但家喻户晓,而且人人爱听、人人爱唱,可以说黄梅戏已融入了安庆人的精神血脉和日常生活,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而且是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的精神气质特征。
位于公园湖中半岛的东南,有一“夜月亭”,安庆古八景之一,尤以“船动碧荷打重浆,一湖明月恰清秋”的清秋景色让人称道,是市民赏景、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湖上碧波荡漾,风动夏荷香;亭上翠绿相映,曲动人欢乐;水上轻舟荡漾,莲动下渔舟;晚来风声起舞,歌动月夜亭。好一幅意境优美,景色迷人的“菱湖夜月”盛景图。
如今,安庆城在广阔的时空中飞速发展,而菱湖则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映照着安庆城新时代无限美好的风景,也珍藏着具有深厚底蕴的安庆人文精神密码。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大观区花亭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方红英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如一,勤奋刻苦,得到社区居民群众的好评。...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