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带一自”稳固脱贫路本报记者常艳本报通讯员嵇奕华徐晔
发展产业是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2018年,安徽省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宜秀区通过产业扶贫,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支柱,积极探索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大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的“四带一自”模式,实现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截止6月底,通过“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宜秀区16个园区、8个贫困村的9个扶贫基地、48家龙头企业、15家合作社和39家大户及家庭农场,共带动8个贫困村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2069户。
一村一品 产业带动集体增收
初夏时节,瓜果飘香。
宜秀区白泽湖乡龙华村恒新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里,空心菜、毛豆、西红柿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除了供应市场之外,这里还成为游人体验采摘的好去处。
园区里游人如织,农田里生机勃勃。游客体验采摘,享受绿水青山。而在此之前,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还是一片荒山。经过招商引资、盘活资源,通过产业园区带动,原先的荒山成了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脱贫的“金山银山”。
龙华村处在白泽湖乡最北端,三面邻水,过去村集体没有固定的资产收益,农业产业也缺乏有效支撑,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以来,通过盘活集体资源,依据本村实地情况,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做到“长短结合,种养循环”,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等产业链的发展。
“在产业园的带动下,2017年村集体经济已达到20多万,且已整村脱贫。”龙华村村党总支书记章洪阳说。
同样,五横乡白林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欠账多、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但同时白林村也看到了自身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借鉴本村狮山林场“龙山雨露”的多年种植经验后,主打发展绿茶种植,抓主导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路。
“吸纳2家以观光、种植、休闲、采摘、养老与一体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业落户,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2017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8万元。”白林村党总支书记邓修江介绍。
此外,白林村去年扩种村集体茶场狮山林场172亩,鼓励村民自种茶园122.7亩,合计1300亩优质茶园,计划到2020年茶叶种植将达2000亩。其中村集体狮山林场茶园茶叶种植面积达450亩,安徽省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茶叶770.7亩,村民家庭自种茶园122.7亩。
2018年,安徽省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宜秀区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支柱,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牵手”大户 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五一期间游人一天最多两百多人,仅采摘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十几万元。长年带动周边的农户和贫困户30多人,每年仅发放工资就有四十多万。”龙泉生态园总经理何宏勋说。
4月份以来,随着数百亩的桑葚、樱桃、蓝莓陆续成熟,杨桥镇龙泉生态园吸引了不少市区及周边的游客前来,享受采摘乐趣。
近年来,宜秀区杨桥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要求,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而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能人大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在螺山村,说起能人李能兵,个个点赞。
李能兵多年前就是种粮大户,还承包鱼塘,作为螺山村最先富起来的人,乡情浓郁,一心想为村民谋福路,为此,他成立了金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村民们都富了才算富。”李能兵说到做到。
螺山村通过流转村集体土地,以党组织为纽带,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态产业,集成创新了“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种养植大户+贫困户”、“帮扶干部+贫困户”帮扶致富的新路子。
最终,螺山村里3900余亩土地,实现了2700余亩流转,水面1100亩。李能兵承包了970亩土地,其中稻虾共生370亩,水稻田900亩。
“将家里3.5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分红就有2100元钱,然后我还在这做工,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已经脱贫的江兴春高兴地说。
螺山村党总支书记张兵告诉记者,螺山村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稻虾连作”、“稻鳖共生”等特色种养业。通过项目实施,力争达到“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的经济效益。
“目前1100余亩的稻虾连作、稻鳖共生的养殖,已带动贫困户45户,非贫困户372户,累计户均收入增收3000元。”张兵说。
记者在宜秀区扶贫办了解到了,截止6月底,通过“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宜秀区16个园区、8个贫困村的9个扶贫基地、48家龙头企业、15家合作社和39家大户及家庭农场,共带动8个贫困村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2069户。
帮带协作 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
脱贫之路不仅要走得快、走得好,还需走得稳。除帮助贫困户找准切入点,带领贫困户找对脱贫路子之外,激发贫困户自身脱贫动力是关键。
白泽湖乡龙华村村民孙长发因手术意外导致肢体二级残疾,左手左脚不听使唤。但他身残志坚,通过自学摸索,仅用右手干起了厨师。2015年,又开始创业,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到如今,已经包下了村里160亩水塘,种莲藕、养鱼,还成了村里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在自身脱贫的基础上,孙长发还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就业。
“没想到我快七十岁了,还能找到工作,现在一天收入130元,很满意。”贫困户袁维正乐呵呵地说。而在孙长发的基地里,已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6户、14人常年务工。
扶贫先扶志。这样的例子在宜秀区并不鲜见。
杨镇镇鹿山村村民蔡曙光今年52岁。因妻子和父亲相继病逝,接连的打击让他走进了人生的低谷。通过帮扶人的耐心开导和各项帮扶政策,年过半百的他再次找回人生的希望。
为激起蔡曙光的生活斗志,鹿山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人员经常上门看望,找他聊天,话里话外进行开导。看着年迈的母亲和可爱的女儿,蔡曙光终于找回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感。
有了脱贫的决心,接下来便是脱贫目标。
通过了解,帮扶责任人了解到蔡曙光曾经是个养牛能手,便给他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同时,在村里的帮助下,蔡曙光第一个申请了户贷户用产业扶贫小额贷款。通过3万块钱的贷款资金,蔡曙光扩大了养殖规模。不仅如此,乡镇组织的各类产业扶贫培训班经常见到蔡曙光的身影。
“现在我每月销售蔬菜能挣到三四百元,我还养了3头猪,20只鸡,20只鹅。而且我还带动周边的村民养牛,教他们养殖技术。这都要感谢帮扶责任人的帮助。”说起生活的变化,蔡曙光很高兴。
记者在宜秀区扶贫办了解到,根据贫困村的主导产业特点,向全区8个贫困村派驻8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92名农技人员,每人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活动。截止目前,家秀区共安排特色种养业到村到户项目资金585.8万元,特色种养业达标贫困户数为1058户,对1157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了农业技术与技能培训。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9日,记者从市港航管理局获悉,根据交通运输部印发的《长江干线水上洗舱站布局方案》,到2020年共布局13处洗舱站...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