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桂:将“船”说进行到底
王茂桂和他的龙舟粗糙的手造就细致的龙舟赛龙舟的传统保持至今
5月26日上午,记者在王茂桂所在村子里看到,紧邻破罡湖的堤岸上修建了一座长形的屋子,这里便是龙舟存放的地方。揭开塑料布,一条色彩鲜艳的龙舟映入眼帘。据王茂桂介绍,这条龙舟长25.8米,能容纳48人,很快就要随着村民们下水迎接今年的龙舟赛了。
“我们这儿非常重视端午节,划龙舟的传统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直保持到现在,主要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我们还有一个传统,从农历四月二十八龙舟开始下水到端午节边上,大家自由比赛,但是农历五月初三这天我们一般不划船,因为传说屈原是这一天跳江的,这天之后还是照样赛龙舟,到端午节后就收船上岸,等待来年。”王茂桂说。
自学制作传统龙舟技艺
说起这一身的造船本领,王茂桂很得意,“自学的。”“我从小生活在这水乡,对龙舟的感情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王茂桂坦言,他从小就喜欢看划龙船,那时候摸着龙船心情就特别激动,后来他学了木工,就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要做龙船,做最好的龙船!
1995年,王茂桂在家边参加了一场规模较大的龙舟赛,百舸争流之际,儿时的梦想又被重新点燃,于是他开始一心一意地研究如何打造传统龙舟。通过观察、做模型,王茂桂一点点尝试,终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农用渔船改造成了赛用龙舟,一试水,竟然跑得又快又稳,受到十里八乡村民们的推崇。从那以后,每年都会有人来请他制作龙舟,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粗糙的手造就细致的船
“手工造船耗时长,仅船身的制作就要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王茂桂告诉记者,做龙舟最考验技术和耐心了,选材、制作丝毫不能马虎,其中最辛苦的步骤要数前期的定型打板了。做这个工作时人要一直蹲着,一只接一只,把几百只钉子手工钉上去,直到木板成型,整个过程容不得半点差错,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船身做好后,还要一遍遍的刷漆、上桐油,既要保证木材不腐,又要减少船在水里划动时受到的阻力。至于船身的纹饰和龙头龙尾又是“重头戏”。在王茂桂家的工作间里,记者看到两副已经做好的龙头龙尾,雕刻得十分细致,色彩也鲜艳夺目,而这样精美的工艺品都是出自他粗糙的双手。
“虽然我打的船没做什么记号,但我老远看到就能认得是不是我打的。”王茂桂自豪地说,二十多年间,他前前后后打了七八十条龙舟,周边好多村里都有他制作的传统木质龙舟。“去年我们这搞龙舟赛,我做的那几条船平均成绩也比其他船都要好,包揽了前三名。”
传统木质龙舟受到挑战
虽然传统木质龙舟质量好,保养得当至少能用三十年,但制作耗时比较长,体重一般都在1.5吨左右,而且花费比较高,相较来说,轻巧的新型龙舟就很有市场了,价格也只有手工制作龙舟的三分之一。有人说,新型龙舟现身,传统木质龙舟受到冲击,是不是要退出赛场了?对此王茂桂表示,他还是看好传统木质龙舟,因为它虽重,但是质量好,比较稳定,且并不影响划行速度,入水之后一样可以跑得飞快。
“划龙舟是我们这的老传统了,传统不能丢,传统手艺更不能丢。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做木工,但是我的儿子必须要会我的手艺,这是我一辈子坚持的事,也是我们家以后一直要做的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做这个事,毕竟划龙船年年都要划,我们首先要保证龙船好,这样划龙船才有看头!”王茂桂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也都跟着他做传统木质龙舟。
“因为喜欢龙舟,所以尽管年纪大些,但是干起活来一点儿也不感觉累,只要还有人需要龙舟,我就会一直做下去。”王茂桂笑着说。
□ 鲁姗 项珍
今年73岁的王茂桂是宜秀区白泽湖乡龙华村人,从小在水乡长大的他,对龙舟有着深厚的感情。年轻时划船,年长时掌舵,后来亲手打造龙舟,王茂桂与龙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5年制作传统木质龙舟以来,23年间,经他打造的龙舟已有七八十条,遍布十里八乡各个村子。每年端午节前后,便是王茂桂最自豪之时,因为下水的传统龙舟几乎都是出自他的手上。
记者手记
采访中王茂桂告诉记者,家人和自己对划龙舟的信仰和热爱是他这么多年坚持制作传统木质龙舟的精神动力。不过,近年来新型龙舟的出现也使他渐渐明白,传统手工技艺的慢工出细活已经赶不上现代机械的批量化生产了,“手艺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但他始终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消失,只会由人们选择性的或者以另一种形式继承和发扬,就像他不断在实践中改进制作龙舟的方式方法一样,这也是他坚持教授儿子们学做传统龙舟的目的所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14日,记者从市渔业部门获悉,随着今年稻渔综合种养小龙虾上市接近尾声,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实现稻渔综合种养小...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