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变化翻天覆地环卫体制改革让宜城颜值越来越高记者陈娟娟
5月27日,工作人员在对同安路进行组合式清扫。 记者 叶竞 摄
作业方式由简单粗放变精细系统,环卫队伍从不足1000人扩大到2400多人,每平方米作业标准由2元提升至8元,市级财政投入从每年6500万元增加到1.1亿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安庆市持续深入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城市环境变化翻天覆地,宜城颜值越来越高,成功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打破管理壁垒
实现环卫一体化
近十年来,安庆市环卫体制经历了三次改革,依次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政府购买服务、引进PPP模式。
过去,和很多城市一样,安庆市环卫工作由政府部门包揽全局,城市环境治理效果不是很好。2009年,安庆市开始环卫作业体制社会化改革,试点市场化运作模式,把集贤南路、华中东路、龙眠山路三条道路的清扫保洁和绿化养护工作单独拎出,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以每平方米2元的标准,外包给环卫公司,此举打破了政府专管模式。
2012年,市场化在整个城区全面铺开。11条主干道以及非物管小区、背街小巷等1800多万平方米划分成8个片区,每个片区对应一家环卫公司。另外,化粪池、“牛皮癣”、护栏、公厕等再由其他5家公司各司其职。第二次改革之后,城市面貌发生了变化,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还存在着许多盲点和弊端,大街小巷出现不少卫生死角,小公司投入不足、机械设备偏少,作业标准不统一、清扫水平参差不齐。
为打破条块限制,提高环卫质量和效率,2016年,市委、市政府开始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当年11月便出台了《安庆城区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实施方案》。方案出台两个月后,PPP模式正式落地运行。由市政府与北京环卫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安庆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市区环卫工作,启动“大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新型清扫保洁服务模式。环卫体制进入第三次转型阶段。
新模式下,安庆京环对整个城区的环境卫生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垃圾“扫、收、转、运、处”,同时负责化粪池、“牛皮癣”、公厕、垃圾分类、开放式小区管理等项目,还将过去鲜有人问津的水域和无人管理的小区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坚实迈向一体化,打破了以往条块管理的壁垒,真正做到了卫生管理无缝隙、无盲点。
质量提升
改革成效明显
第三次环卫体制改革,使得环卫基础设施更新,作业装备升级,清扫标准统一,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111个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找到“婆家”。迎江区任店新村是一个还建房小区。过去没有物业管理,环境脏乱差。“垃圾堆得到处都是,绿化带杂草丛生,‘牛皮癣\’随处可见。”居民方清水说。安庆京环接管以后,道路干净整洁,“牛皮癣”不见踪影,就连原本脏兮兮的垃圾桶也被擦拭得干净发亮,整体环境变得洁净美,和物管小区并无二致。
148座公厕焕然一新。改变过去一人多厕管理模式,推行一人一厕,每座公厕都建立了保洁巡查制度,不仅增加了入厕辅助用品,还配备了绿化植物,明显提升了公厕整体服务水平,公厕脏乱差问题得到改善。
保洁新标准让“路见本色”。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已经实现“道路分等级、质量统一化”。即一、二、三、四级道路全部按一级道路标准作业,每天清扫两遍、冲洗一遍、洒水两遍、人行道每周冲洗一遍、护栏每两天冲洗一遍。
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今年4月,安庆京环进驻宜秀区大龙山镇,组织30名环卫工人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农村环卫工人的作业能力,有效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
垃圾分类走入居民生活。在8个小区投放80套垃圾收集桶,配备9台垃圾运输车,建立2个分拣中心,试点垃圾分类,形成前端分类投放、中端规范收集、后端资源化处理的闭环体系。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宜秀区聚焦四风整治营造清风正气。一是加大巡察整改。开展中心工作专项督查30余次,督促整改问题100余个;开展“四风”...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