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语”纷纷本报记者李屹

安庆日报 2018-04-02 09:24 大字

人间四月天,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扫墓,祭祀祖先,慎终追远,聊表思念,这是中国式亲情的优良传统。当绿色祭祀渐成风尚,过一个绿色、文明、环保、移风易俗的清明节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而同样寄托对逝者的哀思,通过网络、书信等各种形式的“寄语”,成为一些人清明祭奠的新选择——

2018年3月30日8点不到,安庆陵园迎来第一波祭扫人群。老人张全盛来到老伴的墓前,擦了擦落尘的墓碑,点燃一炷香,摆上一小束菊花,又颤巍巍从裤袋里掏出一张信纸,沿着折痕慢慢打开,站在墓前,操着浓重的安庆口音,将纸上的文字念出来。

老人声音很轻,即便站在他身边也很难把每一个字听清;老人表情平静,在墓碑前念着文字更像是与比他早去的那个人唠家常。

看墓碑上的信息,老人的“她”去世不到一年。张全盛不愿详叙他与老伴儿的过往,也不愿告知信的具体内容,那是他与她的“私房话”。老人只说:“一辈子太短,话还没有说够。”

同样寄托对逝者的哀思,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寄语祭奠先人,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选择。

半个月前,网友“喵喵”在自媒体发布了一篇短文,纪念已经去世两年半的奶奶。文章回忆了奶奶生前的几个生活片段,记述了自己得知奶奶去世时失控痛苦的场景,想象着祖孙将来再相逢的面貌。

“在奶奶离开的这些日子里,断断续续写下过不少碎片化的文字,只是清明节使思念更具有仪式感。”“喵喵”告诉记者,面对生命的无可挽留,感到很无力,“当深刻思念一个人时,需要很认真地提醒自己--她已经不在了。”

80后叶亭在祭祀网站上给疼爱自己的父亲写信,这是她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绿色祭奠成为风尚,扫墓的流程在简化,但思念并不打折。“每次把一捧菊花摆在墓前,心里都有很多话想说。在网站上写下来,更文明、更环保,也打开了一个与他‘交流\’的通道。”

清明扫墓,祭祀祖先,慎终追远,聊表思念,这是中国式亲情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先辈留下的家风美德,也在代代相传。

程伯伯每年给老父亲扫墓都要带一盘饺子,那是父亲的生前最爱。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二十余年,墓地是前些年由山上迁入公墓后置办的简朴款,但父亲的教诲程伯伯却一直记在心间,也教给孩子们。

“父亲家教很严,‘忠孝礼义勤爱信\’常在嘴边念叨。我们几个孩子包括下一代,成器也都孝顺。”程伯伯告诉记者,这是父亲给后代的“寄语”,“铭记家训,延续家风,无疑是对亲人最深的思念和最好的缅怀。”

新闻推荐

陈冰冰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安庆市2018年 推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送审稿)》等

本报讯3月28日上午,市长陈冰冰主持召开第十七届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副市长张君毅、孙高振、杨林、董磊、郑家齐及市政府秘书长江兴代出席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安庆市2018年推进科技...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