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潘军写意
[摘要]潘军写意
□黄复彩
前年,潘军回到他的故地安庆,在碧桂园置了一处房子,装修花了一年时间,并在三楼辟出一间书画室,取名“泊心堂”。我看了这斋号,想着他刚刚六十岁,却要泊心了,便给他发去微信说:“泊心于岸,稍作休整,何时再度扬帆?”他回过来三个硬梆梆的字:“不扬帆。”
到底是潘军,打出的字同他的人一样,有着十足的劲道。然而时过不久,便看到他在微信上每隔几日便晒出一幅画来。这些画,我是极喜欢的,时不时也会说几句外行话,没想到却得他印可,认为我读懂了他的画。遂想起他很多年前酒桌上曾说过这样的话:“六十岁前舞文,六十岁后弄墨。”他果然是按着自己的人生计划一步步走来。如果给潘军界定一个什么商标或头衔:小说家、剧作家,著名导演,每一个头衔于他都是不过分的。二十几年过去,他果真把文艺上所有的行当都玩了个遍,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北京人艺28个保留剧目中有他的《合同婚姻》,自编自导的谍战剧《五号特工》《惊天阴谋》等五部电视剧都有不错的票房和收视率。 2017年,潘军的本命年,他果然就回到安庆,专事他的画业了。
有几分狂狷、耿介的潘军有时难免要说些大话,但潘军说这些大话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来自他的才情。
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为一批青年作家出版了一套“未名丛书”。那一年冬天,在省文联的那栋老楼里,出版方为这套丛书的安徽作家召开了一个小型讨论会,请了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公刘以及鲁彦周等人。每本书都只说一句话的公刘对其他作家都是轻轻带过,言语中多有不屑,但他评价潘军时却带着老先生的激情:潘军才华横溢,他目前是一团尚未燃烧的煤炭,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中国文坛燃烧出一团熊熊大火。公刘并非有先见之明,他是从潘军当时不俗的文字中看到了他内在的潜力。可惜公刘没能亲眼见到潘军的那团燃烧的火,九十年代初,《收获》杂志就在那一期一下子推出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潘军等一批先锋作家。有人说,中国的那一批先锋作家在先锋的路上走了一阵后,不久还是重归于传统。这话在措词上至少是有语病的。刚刚走出十年禁锢,当两代作家都在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欲求一种新的写作时,先锋文学作家们的努力一下子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拉近了,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希望所在。读过一本《释迦牟尼传》,走出苦行林中的释迦先生绝然不再是走进苦行林前的那个王子,苦行林在释迦牟尼的人生行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先锋作家们,回归后的传统已不再是原先的传统。后来的事实证明,九十年代初的那一批先锋作家直到今天仍是中国文学的领先者。
潘军是不肯安分的,有差不多十年时间,他突然从文坛上消失了。他南下海口,投身商海,在安庆设计“格格”牌童装,在河南电视台承接一档电视节目。但他在骨子里到底还是属于文学的,无论是海南还是河南,无论是做房地产还是开童装厂,他在文学上都一点没有耽误。至少,我所知道的是,《独白与手势》“白、蓝、红”三卷,《潘军小说文本系列》六本中很多篇什是写海南的生活,长篇小说《风》初版是在河南出的。当然,潘军不是为了写《独白与手势》而去做房地产的,也不是为了出版《风》而去承接一档电视节目的。过度职业化的写作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并非好事,游身文学之外,却进入文学之核,这是潘军那几年的行状。
我与潘军的认识是我的一部中篇处女作遭到权力非难之时,那时候并没有同我见过一面的潘军挺身而出,给予当时无措的我许多帮助。也是从那时,我对在别人眼里狂狷不羁的潘军有着莫名的敬意。有一次我在家里请他和几个朋友吃饭,几杯酒下肚,他竟当着我妻子的面指责我的某件不得不为之事,虽然觉得他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却也并不气恼。我以为,这才是一条汉子,一个值得相交的朋友。那几年,潘军每次到安庆来,大部分时间都是邀约三五个朋友打牌。在麻将场上,他只做大牌,宁可一晚上都不胡牌。哪怕见到做了高官的旧友,他也直唤其名,该调侃的照样调侃。这就是潘军,让人有几分惧意却又不得不服他的潘军。一位读者说,我看潘军,犹如张岱。潘军对张岱是喜欢的,他评价张岱时说:张岱未必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有趣的人。存在主义的加缪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加缪又说,人生越没有意义越值得去过。没有意义的人生当然也是无趣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无趣的。唯其如此,有趣的人才是值得相处的人。我不好把潘军与张岱比较,但我却认为,有趣的人都是有才情的人,有才情才有趣。潘军与张岱都是有才情的人。这世界既有阳光也有阴霾,阳光只属于有趣的人,阴霾却归于无趣者。
二十年前我读潘军《重瞳》,我认为潘军可以写出很好的诗。后来我知道诗人牛汉先生也说过同样的话:“潘军是诗人,《重瞳》是诗”。那时候他送我一幅《戏牛图》,我一直收藏至今。但我那时决没有想到他在绘画上能走出多远。现在,当潘军将一幅又一幅画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世界是专为有准备的人设计的。一个书法家在看了他的书法后只说了一句话:“三十年。”他的书画艺术,至少有着三十年的准备了。
潘军的画,就像他的小说一样,人物的面部极其精细。读潘军的《东坡观砚图》,不知怎么就想到陈老莲的《品茶图》。捧着杯的陈老莲像是刚刚咂了一口好茶,正在那细细地品味;得了一块好砚的苏东坡与陈老莲面对一壶好茶时的神情是一样的,把玩中充满着怜惜与恭敬。砚与茶,都是文人的尤物。
我不知道评论界是否会把潘军的画定义为文人画,但至少,潘军自己对古时的文人画是欣赏的,这从他对王维的推崇即可看出。一般人都是把王维的画当作文人画的典型,有一个现实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一直受禅宗的影响,王维即是其代表人物。我曾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王维的《长江积雪图》,画面的白、净、雅,给人的视觉冲击实在是太大了,没有泼墨,只有细笔的点染,那一片山水正是王维的性灵山水之地,人迹罕至,常人难以企及,却是未被污染未被破坏的一块净地,正是象征着人人平等的佛性的存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与《小园香径独徘徊》中那种看似闲静,却内心焦躁的名士所不同的,《湖心亭观雪》中占据画面的不是那只礁岛小亭,而是大片的留白,远处,两页轻舟似有似无,营造出一片安谧的意境。中国画十分讲究画面留白,而在中国禅画家看来,那白是空,是无,然而空也好,无也罢,并非死空,死无,在“万赖此俱寂”中,却有悠远的梵钟声震虚空。空寂,悠远,在中国画中便是留白的艺术,也是中国禅画家们所追求的禅境。
不管潘军是否受中国禅宗的影响,但潘军无疑是深得中国画“含藏”意蕴的,他画面中大片的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燕赵悲歌》和《赤壁赋》两幅画差不多的布局,差不多的画面,都是黑与白的对比,大片的留白,造成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山色沉沉,山雨欲来,而画面中的人物一律只做写意处理,淡淡几笔。所不同的是,在《赤壁赋》中,沉沉的压迫与苏子的闲适形成对比,而《燕赵悲歌》中,那披着战袍的霸王明知那沉沉的压迫,明知那山雨欲来的险境,却义无返顾,直扑死亡之境。苏子的闲适与霸王的悲歌在人物神情的寥寥几笔中一气呵成。无论是《赤壁赋》还是《燕赵悲歌》,我相信一定有无数的中国画家去触摸这一题材,对于很多画家来说,他们或许在技法上胜过潘军,但在意境的处理上,在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把握上,不可能达到潘军作为小说家的准确。
前不久在《安徽文学》上读到潘军的一个短篇,与他二十几年前写海南出租车司机的风格是一致的。潘军终究丢不开他挚爱的小说艺术。然而在读到潘军的画作以及他为这些画作所写的文中,竟读出了沧桑之感。沈从文说,一个士兵不是战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潘军不是战士,北京也不是战场,但他终于在他六十岁这一年回到故乡。“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这是岳飞所写的一首诗。九月,我和潘军在一起喝茶,与二十年前相比,潘军多了几分随和与闲趣,却少了几分狂狷与耿介。但我从他的脸上多少还是看到“经年尘土”的痕迹。我知道,他是累了。
想起明代画僧担当和尚的诗:全不管青山苍老,当消受白日虚闲。这个“虚闲”,不是百事不做,而是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人难得有自在的心境,也难得有自在的闲暇,做自己喜欢的事,按自己的心意去生活,那便是自在,那便是禅悦。我原说,潘军还缺一个电影。而在中国的演艺界被一股浮泛之风裹胁的当下,潘军又何必在乎一个电影。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唐时生活在舒州天柱山境内的一位禅师的诗。我相信,回到泊心堂的潘军一定会在中国画领域创造出一方他自己的长空风月。
新闻推荐
日前,航运南村社区党总支开展暖冬行动,给辖区困难人群送去温暖与爱心物资。本次慰问对象为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员、残疾人员、流动人口中的困难人群、行动不便的劳模、烈属共计15户。上午10点钟,社区工...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