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少舫与“京托子”

合肥晚报 2018-01-28 08:13 大字

说到已故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黄梅戏演员。他的唱腔浑厚大方、洒脱奔放,成为黄梅戏男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帜。然而说到王少舫从小学的是京剧,是一位京剧演员,估计知道的人不多。

王少舫原籍江苏。自幼丧父,母亲姓孙。王少舫在9岁那年被母亲送到上海师从鲍筱麟专攻京剧行当中的老生。学艺期间,王少舫学会了一些京剧传统剧目,如《碰碑》、《昭关》、《失空斩》、《宋帘寨》等。

王少舫改唱黄梅调是在1939年。那年,王少舫随母亲第一次踏上安庆的土地。为了生存,年仅14岁的王少舫正式登台演出。他演的第一出戏是京剧《南阳关》。然而无论王少舫在舞台上如何卖力,也招不来多少观众。当地一位老艺人找到王的母亲说,安庆是黄梅调的老窝子,你们在此地唱京剧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生活的窘迫,逼得身为长子的王少舫和母亲商量,决定“弃京从黄”,改唱黄梅调。对于这个大胆的决定,王少舫和家人是作好思想准备的。众所周知,京剧是正统的“国剧”,而“黄梅调”在当时被人贬为“淫词艳曲”,王家人改弦易辙,无疑会招来种种麻烦。果然,事后有不少同行纷纷指责王家人是“忘宗背祖”。

王少舫第一次上台演黄梅调是在《天仙配》中扮演二姐,画了彩旦装,唱了四名[仙腔]。在老的《天仙配》里面,除了七仙女之外,有几个花旦就上几个花旦,如果花旦不够就由男扮女装。王少舫改唱黄梅调,得到了当地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潘泽海等人的支持和认同:“你唱得蛮好听的耶,还有大戏(京剧)的音调和味道哩!”王少舫演唱黄梅调也得到了观众认可。只要有王少舫演出,老观众就会说:“走,去听王少舫唱京剧味的黄梅调,好听着呢。”

王少舫刚接触黄梅调时,还是“三打七唱”的演出形式。何为“三打七唱”?通俗地说,黄梅调演出时没有乐队,只有一鼓一锣一镲。由于没有器乐伴奏,演员在开口演唱前只有锣鼓伴奏,锣鼓一停,演员就站在舞台上干唱。正所谓你打你的鼓,我唱我的调,没有一个统一的唱腔和调式。

王少舫毕竟是京剧演员,从小学戏就是跟京胡打交道,在演唱时用京胡托腔已是多年的习惯。如果京胡不托腔,张口就站那台上干唱,对于王少舫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虽然在《天仙配》中扮演二姐,唱了四名[仙腔]。但那毕竟只是一个小角色,如果担任大戏的主角,光用锣鼓伴奏,站在台上干唱,让他很不习惯,也很难接受。

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演唱形式,王少舫想到了他在演唱京剧时给他拉京胡的朱恒谊。此人拉京胡的水平不低,由于常和王少舫合作,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王少舫找到他,说我在演唱黄梅调的时候,你能不能用京胡帮我拉一下,用琴托着我唱。朱恒谊看在老朋友的份上,答应了王少舫的请求。

当时用京胡托黄梅调也没有“过门”,不像现在有长、短“过门”,那又如何托呢?王少舫经过尝试,最后让朱恒谊在锣鼓伴奏的尾子“台、台”的时候,用京胡拉出个音。王少舫听到这个音后,很快就找到了调门,这边锣鼓一停,他就能张口演唱了。而这时在台边的朱恒谊,跟着王少舫的音调,在一旁拉着京胡托着他唱的黄梅调,直到唱完。

新的伴奏乐器再加上那不同于安庆土语的京白唱腔,使王少舫唱出的黄梅调一下子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好奇。许多人争相前去观看他用京胡托着唱腔的演出,从此王少舫便有了一个“京托子”的绰号。从那以后,不仅是王少舫演唱黄梅调用京胡托着,其他演员演唱黄梅调也都用京胡托着,真正把京胡去掉那还是解放以后的事了。

新闻推荐

全市453株二级古树 完成挂牌保护

本报讯2017年底,市林业局申请财政专项资金,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按照省一级古树保护牌标准为本地二级古树统一制作并安装保护牌,目前已全面完成对全市境内453株二级古树的挂牌保护。自此,安庆市二级古树...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