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新公司:安徽近代工业从这里出发

芜湖日报 2021-12-06 00:50 大字

芜湖近代工业发展被概括为“两个半烟囱”。其中芜湖明远公司、裕中纱厂日夜开工,两家烟囱里的烟就没停过。益新公司的面粉厂一年开工时间不超过半年,因此被叫作半个烟囱。本期建筑可阅读@芜湖带领大家来到大砻坊,说说那半个烟囱益新公司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建筑有话说

半个烟囱 城市记忆

益新公司旧址位于砻坊路东端的青弋江畔。它建于1916年,距今已有105年的历史。

该楼坐东朝西,木楼板、木屋架、铁皮屋面,外墙带有扶墙壁柱,面对青弋江的南墙上端嵌有“益新公司”石刻一通,系章维藩手书。大楼朝北五开间为制粉车间,开间宽约2.5米,朝南三开间为清麦间,开间宽度约2.7米。整座建筑占地面积293.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007平方米(不包括外廊),阁楼面积约230平方米。制粉车间从一层到四层分别为装包间、磨粉间、筛子间、分级间,阁楼层为集尘器间。清麦车间则依次为毛麦间、清麦间、净麦间,阁楼层为着水间。各层之间有用于运输的垂直提升井,这在当时也属很先进的垂直运输方式。

益新公司旧址总体上属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建筑细部上简化的马头墙山墙、外墙开窄窗、有的窗做有弧形窗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而外墙扶墙柱、楼间层横线条、正门的拱券造型和附贴的墙饰,又有明显的西洋建筑特点。因此,这座建筑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在芜湖碰撞的一个珍贵实例。

章维藩在建这座大楼时充分考虑到了楼层的承重问题。芜湖资深建筑专家葛立三告诉记者,大楼外墙为壁柱的青砖实砌清水墙,底层墙厚达到0.72米,往上依次为0.6米、0.52米、0.42米。内部的一至三层用0.27米宽的红松作承重支柱,制粉间和清麦间之间有0.42米厚的承重墙。厂房北面设有外廊,既可用于各层的联系也可提供生产工人的短时休息空间,还因专门设有外廊所以也起安全疏散作用。

为了增加建筑的牢固性,章维藩还不计工本地将所有墙体采用“糯米稀”做为粘合剂。得益于此,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大楼依旧稳如磐石。

章维藩曾孙、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这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益新公司旧址是他永远也挥之不去的一份乡愁。

2016年10月,章开沅走进睽违已久的益新公司旧址,每至一处,老人都会讲出一段往事。他当时告诉记者,当年在这座益新公司旧址边上还建有许多附属建筑,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生产区位于东部,以益新公司旧址为核心,其北侧是配电房、马达间、机械房,“两个半烟囱”中的那半个烟囱,就在配电房北侧约七米左右的地方。他记得,有一根巨大的传动轴从大楼穿墙而过,与动力房的蒸汽机相连。生活区位于西部,生活区又分为东院和西院,都是低矮的徽式民居。生活区的建筑一直保留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被拆除。

2012年,益新公司旧址被公布为芜湖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生活记忆

一座面粉厂一段不惑情

当一个人与一座建筑朝夕相伴了40年以后,一种类似于“家”的感情便早已在心中根植。一个冬日的下午,83岁的马继仲老人再一次走进益新公司旧址,不同于平日里站在旁边的防洪墙上远远地凝望这栋四层青砖建筑,这一次他“回家”了。从19岁进厂到60岁退休;从工人到工程师;从实习生到厂长,这座厂房见证了他的大半生,他也曾为它书写出一段灿烂的历史。

轰鸣的马达与时代的强音

谈及芜湖的工业发展,益新公司是绕不开的时代印记。时隔多年再次踏进这座建筑,马继仲老人向我们叙述了一段芜湖粮食工业发展的辉煌往事。

1956年4月16日,19岁的马继仲被分配到芜湖面粉厂,成为一名实习生,主要做记录员的工作。在那个年代,初中毕业的马继仲是个“文化人”。一年以后,因为出色的工作再加上全厂年龄最小,马继仲被厂里派往北京,参加中央粮食干部学校组织的一年期培训班。

马继仲学的是粮食加工专业,学习内容包括热机、电动、电机、机械制造、粮食存储等,除此之外还有一门重要的学科——哲学。一年学习期满后,马继仲回到芜湖继续做记录员。

记录员没有固定工作地点,整个面粉厂都是他的办公室。面粉厂一天生产多少面粉、每小时每个班用了多少小麦、生产出多少面粉和麸皮、每台机器每天的耗电量和出粉率都要一一记录。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记录下的众多数据中,马继仲渐渐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改进设备有了自己的想法。

采访中,我们随着老人的脚步,从一楼逐层向上。老人准确地说出厂房中间的支撑木柱是边长0.27米的进口松木;上下的楼梯在改造中往旁边移动了位置;三楼以前是一字排开的六台去皮磨子;位于厂房中间的提升机将小麦从一层输送到每个楼层的不同车间。老人说:“我对它们太熟悉了,每天无数次地楼上下穿梭,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它们各自的位置。”

当时,芜湖面粉厂用的是英国亨利西蒙设备,这套设备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使用,每小时能生产40包面粉。上世纪60年代,面粉厂陆续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革新,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

马继仲和老工程师们一起,绘制机械图、改装机械、摸索最佳安装方式、学习新机器的操作方法并给车间工人们培训,全程参与技术革新。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用于运输的提升机从机械提升改进为风动提升。马继仲介绍说,“机械提升粉尘大、占地面积大,操作不便,而风动提升粉尘小、占地面积也小,操作便捷,事故隐患大大减少。”技术改造之后,芜湖面粉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每小时能够生产330包面粉,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先进企业,生产的“鹰”牌面粉因为纯度高、质量优在全国市场上备受欢迎。1986年,马继仲担任副厂长,芜湖市面粉厂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1986年,芜湖市粮油食品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超全省粮食系统平均水平。“鹰”牌富强粉获省优产品。1988年12月,“鹰”牌富强粉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1991年,面粉厂引进意大利日处理200吨小麦专用生产线项目,项目验收投产以后进入批量生产,并被“康师傅”“嘉士利”等著名企业指定为提供专用粉定点厂。“鹰”牌面粉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省畅销产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标。

老去的背影与新生的建筑

回首和芜湖市面粉厂一起走过的40年,马继仲说出了心中的一件遗憾事。

1949年以后,竖立在芜湖面粉厂里的那“半个烟囱”早已不再发挥作用。而随着面粉厂生产规模的扩大,产能越来越高,进出仓库运输面粉的车辆随之多起来。烟囱正处于仓库门前的路上,车辆进出不仅要绕过它,而且每次只能有一辆车开进去。考虑再三,面粉厂决定要拆除大烟囱。

时任副厂长的马继仲对于拆烟囱内心是矛盾的,一面是生产需要,一面是对老建筑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下这个决心对他来说十分艰难。最终,一切向生产看齐,烟囱在几天之内拆除了,通往仓库的路面空了,马继仲的心里也空了。“每天经过仓库,总会忍不住往烟囱原来的位置看看,心里觉得它还在。烟囱是益新公司建筑群的一部分,当时迫不得已拆掉它,这成了永远的遗憾。”

时间一转眼来到上世纪90年代,因为芜湖面粉厂要搬迁到新厂房,面粉厂移交给饲料厂,马继仲和这个他工作、生活了40年的老面粉厂告别了。

从19岁进入芜湖面粉厂开始,马继仲就一直住在附近的职工宿舍里。他说每天白天在厂里听着机器轰鸣,晚上回到家里厂房的机器声伴随着自己入眠,如果哪天在家里听到机器停下了,他就会立刻跑回厂里和工人们一起排查故障。“我中间短暂地搬到别的地方住过一段时间,后来还是回到了这儿,只有住在这里,听着机器声心里才踏实。”

搬到新厂房后,马继仲仍时刻留意着老面粉厂的一切消息。当他得知市粮食局准备拆掉面粉厂的消息时,立刻写了一篇文章投递给《芜湖日报》。在文章中,马继仲述说了益新公司的历史,认为它是芜湖工业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并且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它也极具研究价值,希望能够予以保留。文章发表后,益新公司老建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而被保留下来。

“我当时就希望这儿能成为芜湖工业历史展览馆,让芜湖人了解我们这座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如今看到它安然无恙,并且被保护得很好,我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老人抚摸着益新面粉厂外墙古朴的青砖,动情地说。

退休之后,马继仲住在面粉厂旁边的小区里,他说每天傍晚散步到青弋江的防洪堤上,走到正对着面粉厂的位置时,总会停下来看看厂房上“益新公司”几个石刻大字。相信那一刻,在老人滚滚而来的记忆中,提升机的轰鸣声又会在他的耳畔响起。

漫步历史

一座砻坊 乡愁几缕

青砖、灰瓦、气派的山墙、精致的老虎窗,还有楼边高耸烟囱里飘出的阵阵白烟,楼内轰鸣的机器声响彻云霄……这就是百年前益新公司繁盛的景象。

益新公司所在的大砻坊,注定要成为芜湖乃至安徽全省的工业重地。这里曾在芜湖近代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早在嘉庆、道光年间,大砻坊及其附近的仓前铺、东河沿一带就已经有约20家砻坊。所谓的“砻”,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去掉稻壳的器具,其二是用砻去掉稻壳。因此砻坊与米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他们还为顾客存放稻谷收取存仓费,有时亦自砻自卖。光绪八年米市自镇江七浩口移至芜湖以后,砻坊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已有大砻坊这一街名了。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芜湖近代工业的起步时期,在这期间诞生的芜湖“两个半烟囱”曾经辉煌一时,代表着安徽近代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两个烟囱,指的是裕中纱厂、明远公司,而剩下的那半个烟囱指的就是益新公司了。益新公司的创办人章维藩(1858-1921),字赣岑,又字斡臣,号惕斋,又号邴如,晚年自号清芬主人。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山西太原。其父曾为左宗棠幕府师爷,少年时章维藩随父驻守大西北,渐渐长大后开始参与幕府的军务,光绪八年(1882),他在兰州的一次平叛中立下战功,被清政府赏授为安徽怀宁牙厘局提调。后又以政绩卓著提升无为知州,在任六年,以处事为正,为乡老所称赞。“后与朝廷意见不合……乃萌脱离宦海创办实业之志,因而辞官退居芜湖,着手筹建益新公司。”(章向荣《芜湖益新公司创建始末》)当时的芜湖是安徽最早也是唯一的通商口岸,章维藩审时度势,决定创办一家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企业,此便是益新公司。益新公司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原定择址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口一带的荒滩,受当地封建势力阻挠,只得重金另购金马门外一片芦苇滩作为厂址,于光绪二十年(1894)建成投产,成为中国早期机制粮食加工厂之一。在益新公司开业之前,此类工厂全国只有一家,即1878年天津朱其昂开设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最初益新公司注册的名称有两个: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和芜湖益新榨油机器公司,后将两企业改名为芜湖益新机器磨面碾米榨油股份有限公司。随着经营的不断扩展,原有厂房已不够用。章维藩又另建一幢三层大楼,该楼不幸于宣统元年(1909)突遭火灾,付之一炬。章维藩多方筹资,在原址上重建新楼一座,即我们今天所见的益新公司旧址。因为当年益新公司是芜湖最早使用机器碾米磨面的最大工厂,生产的“鹰”牌面粉畅销长江一带,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渐渐地,芜湖人就将益新公司称作“机器砻坊”或“大砻坊”,这也是大砻坊地名的由来。

1937年底芜湖沦陷后,益新公司被日本“华友厂”战领8年。

抗战胜利后,益新公司几经易手,至1949年4月芜湖解放前夕,已是奄奄一息,破败不堪。

1949年,在芜湖军管会直接领导下,很快恢复生产。

1951年6月,皖南粮食公司将益新公司收为国有,改名为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制粉碾米厂。

1953年5月,成为国营芜湖市第一面粉厂,简称芜湖面粉厂,是当时华东粮食局三大国营面粉厂之一。

1994年,这里成了芜湖希望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用房,益新公司旧址因厂房老化而被闲置。

古建新生

百年益新创新传承

益新公司旧址在2013年迎来了它的华丽转身,对其保护与利用工程正式启动,大砻坊科技文化园应运而生。据安徽砻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行服务部长王杰介绍,园区现有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整个园区有8幢建筑,其核心就是益新公司旧址。另有6幢建筑,按当年芜湖面粉厂老厂房及仓库历史面貌原址重建。

王杰告诉记者,为了保护益新公司旧址,他们对整座建筑进行了精心规划,所有人员一律从楼外新建的楼梯进出。除一楼用于对外展示接待场所外,其他楼层均用作办公用楼,此举意在最大限度地控制人流量,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对老建筑的人为损伤。

园区现有入园企业80户,在园就业、创业人员1000余人。形成以工业设计、互联网信息、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产业领域的创业生态,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安徽省青年创业园”“安徽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等多项殊荣。

百年益新,是芜湖近代工业历史的出发点,现在又站在了新时代工业创业的新起点上,益新面粉厂旧址也必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来再一次重生!

□ 记者 郭青 田琦 文/梅韬 摄

新闻推荐

喝了几杯胆肥了 偷鸡牵狗被抓获

本报讯(记者梁敏华通讯员张晓艳)日前,兴业大平山派出所接群众报警,在大平山镇陈村陈秘塘自然村旁的一个养鸡场里,抓获了一名涉...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