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路上说往事
说起三潭路,也许大家不一定全知道,但说是起盆塘,恐怕芜湖人没有不知道的。三潭路位于弋江区,西起长江南路,东至老弋江桥南端的漳河路,该路原为青弋江南岸的尚沙堤,后拓宽为弋江路。1981年辟建弋江桥至原开关厂段路面,1983年建原开关厂至中山南路段,2000年改名为浮山路。2010又更名为三潭路,三潭路的命名与附近的三潭公园有关。三潭原名盆塘,又称彭塘。后来盆塘淤积而逐渐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水潭,三潭之名由此而来。
道台衙
“道台衙”位于今天三潭路的金域蓝湾B区。得名于“安徽宁池太广道衙署”,民间俗称“道台衙”。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官方把其长官叫做“道员”,民间取其尊称则叫做“道台”,所谓的“道台衙”便是随“道台”而演化的一种通俗叫法。“道台衙”是古代驻芜湖建置最高的衙署。在清代基本上是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散州)四级管理制。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撤销江南省,由江南省左布政使所辖的府、州、县组建安徽省。安徽省时分三道,即凤颍六泗道,驻凤阳;安庐滁和道驻安庆;徽宁池太广道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1908),撤销安庐滁和道,设立皖南和皖北两道,其安庆府所辖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划归皖南道即安徽宁池太广道。由于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驻芜湖,习惯上又称芜湖道。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芜湖强划租界,所有外交事宜皆由芜湖道处理。清代后期芜湖道之名称屡见史籍,清末李宝嘉所作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多次提到芜湖道。
芜湖道还和芜湖关有关系。芜湖关是明代以来,朝廷在水陆交通要冲和商品集散地建立的征税机构之一,分为“工关”和“钞关”。芜湖地当青弋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为水陆交通枢纽。据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记载,明代成化七年(1471),工部就在芜湖设“抽分厂”,抽收过往关口的竹木税,故称“工关”。明崇祯三年(1630年),又在芜湖的将军巷设户部分司,并且在河南大江口设“钞关”及稽查卡口。清代康熙四年(1665),芜湖工关归芜湖道兼管。康熙十年(1671),芜湖工关划归户部,并且由过去仅征收水路改为水陆皆征,增设陆路关卡,将工关和钞关合一为芜湖关。芜湖道兼理芜湖关的关务,因此芜湖道又称芜湖关道。芜湖关道的官吏办事处所,有时称道台公署,有时称监督公署,简称“道台衙”或“监督署”。北洋政府实行关道分治后,还称“道尹署”。不管是道台衙、监督署,还是道尹署,其位置都在现在的弋江区境内,大约在青弋江以南,原兴隆街以北,原库子街以东,原大安路以西的范围内。当地的群众还习惯称该地为道台衙。据老人回忆,道台衙座北朝南,正门很宽,门口两侧分守一对大石狮,四周院墙环绕,东西各有一扇辕门,大门外有一荷花池,又称放生池。抗战期间,道台衙内的建筑被作为避难所,后来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部分大木料又被拆去充建中山纪念堂,道台衙的原建筑至此荡然无存。
普济寺
唐宋时期兴建的普济寺,为芜湖四大名寺之一,是旧时的一处幽景圣境。位于青弋江南岸的花津桥附近。坐南朝北,面向青弋江。入内即大殿,供奉三尊大佛,两边十八罗汉,有后殿和天王殿等。史籍记载普济寺在县城之南二里许,原名水西,因位于河南又名“南寺”。东邻西街,西有道台衙,北面长河,与老城区的西门、下水门隔河相望。该寺前身创建年月不详,如《芜湖县志》载:“创于先代,志载不详,莫究其始”。后在北宋天圣九年(1031)改名为普济寺。明洪武十一年(1378)僧人惠吉等重修成为佛殿,继续让人供香。并改寺门向北,“以白马诸峰拱其后,长河一水其前。”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僧人智果等创建人佛殿堂,殿前门庑始备,显得辉煌。清康熙十七年(1678)毁。后僧人远杲、远曼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募修大雄宝殿。清乾隆十三年(1748)僧人詹禄祚独修天王殿。十八年(1753)僧会募修延寿殿。五十五年(1790)僧会募众重修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咸丰年间毁兵火。光绪二年(1876)募捐重新修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加修葺,殿宇寮房共计二十多间,雄伟壮观,历代香火很盛。北宋名士苏东坡、黄庭坚,明代御史吴琛,清代文学家吴敬梓都曾到此观瞻,留下不少佳话。明代诗人俞日都游历普济寺,有诗云:“古刹大河流,人烟万象稠。到此凭野兴,以至浔冥搜。楼槛飞江蕊,廊阴背绿畴。夷犹日亭午,钟磬一声幽。”
中江书院
乾隆三十年(1765年),后来任两江总督的李世杰来芜任皖南道尹,即倡议地方绅士捐资创建“中江书院”。在他的鼓励支持下,书院在河南(今弋江区)距道台衙不远的蔡庙巷落成。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皖南道尹刘尊,以“凡士民之俊秀,而愿来学者,皆吾弟子。限于地而遗其人,绌于费而隘其规,非教也”的信念,为书院八方游说,争取更多的赞助。他还把书院划归芜湖县,实行道、县共管。书院面貌与日俱新。诗人宋镕作诗《留别中江书院肆业诸生》:“匏系十三裁,临岐重惘然。何功及兹土,惜别列诸贤,薄领催科拙,江城梦而县。闲鸥管迎送,新涨碧无边”。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入芜湖,书院毁于战火。中江书院是芜湖市已知最早的一座书院,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城市文化史。
盆塘塔影
因三潭路紧邻盆塘之畔,所以民间又将此路西段称为盆塘沿。说起三潭路最为著名的景点,当属盆塘塔影了。三潭路在青弋江南岸,与江北岸的中江塔相去不远。这里原是一片洼地,后来积水成塘,俗称盆塘,亦称彭塘。古代的盆塘周围房屋很少,每当雨后,风和斜阳西照,中江塔即映影塘中,涟漪轻荡,塔影摇曳于碧水蓝天之际,别具妙境,因此有“盆塘塔影”之妙境。盆塘塔影一直芜湖一处比较著名的景点,盆塘也因此被称为塔塘。明人施长春写有《塔影》一诗:“波流几曲碧潆洄,面面柴门对水开。夹岸尽将杨柳种,满塘多取芰荷栽。翠笼春影垂鞭过,香送斜阳打浆回。不为侬家崇让宅,若教频向此间来。”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盆塘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塘水清澈见底,还能见到“盆塘塔影”之景致。此后,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湖泊的淤积作用,盆塘已经分隔成三个小塘,塘中的塔影也因为周围逐渐建起的高大建筑的遮挡而消失。
三潭路上的掌故有很多,禹王宫、阿英故居、韦家大屋……可谓芜湖的一个大“故事篓子”。
胡毓骅
新闻推荐
怀宁县江镇中心学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二至六年级全面开设足球课,聘请专业足球教练负责校队日常训练工作,班...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