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安徽日报 2019-05-10 07:00 大字

老手艺,不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几千年来民族传统文化、情感的积淀和传承。在怀宁县洪铺镇,蜡烛、贡糕、布鞋等老手艺,既给人们带来民间艺术的记忆,又成了改变山村面貌的新产业。

在怀宁县洪铺镇五桥村,走进胡国良家的蜡烛作坊,记者看到一排排竹签子,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房屋中间竖着一个很大的圆形木桩。胡国良说,这些是原来制作蜡烛的工具,现在做蜡烛早就改用机器,又快又省事。“我一年能销售20多吨蜡烛,尤其过年时销量最好。那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很多周边乡镇的人都会前来购买。红色蜡烛不仅增添了节日的传统味道和喜庆氛围,也将美好的祝福送进每一户家庭。”胡国良告诉记者,他家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夫妻俩一直靠制售蜡烛为生。

制作蜡烛看似简单,却是一份需要耐心的活。好的手工蜡烛,燃烧时间长且没有烟,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要用竹签沾着融化的石蜡,等一层石蜡风干后,再接着沾下一层。实际操作过程中,十分繁琐、相当耗时,一根手工蜡烛的制作周期很长。每一根竹签要插直,相隔距离要适中,不然做出来的蜡烛形状就不太美观,也不好卖。“制作蜡烛考验的是制作者的细心和耐心。”胡国良说,上色、写字相对于其他步骤来说,比较简单,像“福”、“寿”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字,先写在蜡烛上,然后等上色层风干,就可以包起来装箱了。随着机械化工业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日益加剧,手工蜡烛作坊在这个村子已为数不多。“这份古老的手艺,我做了40年。但能否传下去,也是个问题。”胡国良表示担忧手艺的失传,但也坦言,只要还有市场需求,他会继续做这个行当,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传承这门手艺,让这个快被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放光彩。

在洪铺镇永和食品厂,每天有不少人来购买贡糕。“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贡糕是必不可少的一样礼品。大家互相馈赠,以示糕(高)来糕(高)去的吉祥寓意。这些人买贡糕,主要是带到外地送给亲朋好友品尝。”企业负责人谢润和介绍,怀宁贡糕至今已有600年生产历史。谢润和今年50多岁,从事传统糕点制作近30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师傅。“我们生产的贡糕基本采用手工制作,很是费工夫。怀宁贡糕主要原料是当地出产的优质糯米,佐以精细白糖、麻油、桔饼、核桃仁、红绿丝。经过精炒、细磨、润潮、清蒸、切片等多道工序精制成,吃上去又香又软。”谢润和说,怀宁贡糕的特点是薄如纸、捻如牌、白如雪、燃如烛,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他不仅秉承贡糕的这些传统特色,还根据现代人的口味进行了创新。据了解,怀宁县已成立贡糕协会,目前有50余家会员单位,贡糕行业已经从作坊式生产发展到产业化经营,年产量攀升至3000吨左右,产值近亿元。每年春节前,贡糕行业满负荷运转时,可吸纳就业人数2000多人,带动下游经销商、农户近万人。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当今社会,鞋子样式越来越多,可用一针一线纳出的传统老布鞋,已成罕见之物。在怀宁县洪铺镇的正街上,有四五家传统的手工艺人作坊,仍在坚持用双手缝纳一双双合脚的“千层底”。缝制一双布鞋,鞋底用布二十几层,耗费鞋线20多米,至少需要几天的工夫。在镇上的街头,几名老年妇女围在一起,说说笑笑,手里不停地摆弄着一双双小虎头布鞋。手工制鞋人王银秀坐在一个小凳子上,一手握着鞋垫,一手捏着针线,经过来回缝制,美丽的图案初见雏形。小摊上摆放着各种手工制品,有经典的黑色布鞋,艳丽可爱的“虎头鞋”等。

“虎头鞋的制作过程要好几道工序,鞋帮、鞋底、鞋里都要细致的针脚来缝制。”王银秀说,虎头鞋鞋底要三层,为了冬季保暖,鞋底还要放层棉花,并在鞋帮上绣上“一生平安”等吉祥话语和各种花纹,非常实用又好看。“与买的成品鞋子相比,手工缝制的虎头鞋摸起来更加柔软,能够保护孩童稚嫩的小脚。过去送人一双布鞋,就是送上深厚的感情啊。”王银秀告诉记者,现在坚持用手纳鞋底的商铺只剩几家了,学起来也是费时费力。“像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一天只能做一双虎头鞋。要是做成人的布鞋,从量鞋底到做成,没有三五天可不行。”王银秀说,她现在做鞋不求赚多少钱,只是喜爱这件活计,总不能让这个老手艺断了吧。

新闻推荐

刑满释放 罚金刑部分却没缴纳 怀宁法院及时立案,开展执行行动

本报讯(陈纳新记者周国庆)为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怀宁县人民法院近日对原怀宁县园林绿化管理局局长李某受贿罪、...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