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的《清明》

安庆晚报 2019-03-27 10:54 大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803-约852)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通俗易解,既无生僻字词之难,也无引经据典之奥;景象活泼,既营造境界之优美,又隐跃情趣之兴味;清新自如,时序写法犹流水,章节和谐得圆满。

诗题中的“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和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大约始于周代,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天人们或亲人团聚、或踏青寻春、或品茗作诗、或祭坟扫墓。

“杏花村”,值得一说。在上个世纪商业诉讼中,皖晋有两次商标之争,最终法律一分为二:“酒”在山西临汾,“玩”在安徽池州。其实中国叫“杏花村”的除二地之外,江苏的南京、扬州、淮阴、徐州,江西的南昌、玉山,湖北的黄安、麻城,湖南的湘潭,安徽的怀宁,还有云南、香港等地都有同名村落,达二十多处。文学上的“杏花村”,最早出现于唐诗之中,除杜牧的《清明》,还有许浑的“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下第归蒲城墅居》)、薛能的“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温庭筠的“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与友人别》),到了宋代咏到“杏花村”“杏村”的诗词明显增多,统计《全宋诗》《全宋词》共达24首,但它们基本找不到地理坐标,多为诗词意象。

通常对《清明》的评点,类同于《千家诗》之注:“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同时,对诗作堪为“起承转合”模范的笔法也大表赞赏:首联“清明时节雨纷纷”交代了情景、环境、气氛,是为“起”;颔联“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物以及其凄迷纷乱的心境,是为“承”;颈联“借问酒家何处有”是为“转”,提出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并由此拽出了尾联“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为“合”,也成为了整篇的高潮顶点,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杜牧因朝廷昏庸和牛僧彌、李德裕党阀之争,唐会昌二年由比部员外郎外放湖北黄州刺史,两年后的九月又平调到池州,接任被罢官的好友及后来的儿女亲家李方玄。这对才四十二岁、满腔渴望刷新朝政抱负却又流于僻左小邑间的诗人和政客来说,其心境可由来时《秋浦途中》诗句佐证:“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陵在长安,先生还没有到任就想家了!此为“穷秋”的雨,后又是“清明”雨,他的雨季是不是太长了点啊?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清明》,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清明时节,“行人”不仅因为“雨纷纷”,而且是有理由或有可能“欲断魂”,怎么办?借酒浇愁!于是有千年一问,也有一千年一指。顺着“牧童”稚嫩的手指望去:有村舍、有酒家,却没有杏花。时值清明,是花季之后的雨季。若有,哪怕只一朵,这对“行人”的“断魂”心情好转是大有裨益的……“行人”的不幸,诗人和诗歌却是有幸。

因此,《清明》传递的人性之光,即:“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英·欧文),但其过程往往有不幸伴随。面对个体的不幸,《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他人,就是拥爱自己。

新闻推荐

2500元错刷成25万 诚信店主寻人退款

本报讯(记者孙海涛通讯员檀志扬)3月14日,在怀宁县高河镇高河大道,一名顾客在一家自行车行购买自行车,刷卡时粗心多刷了24万余...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