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黄梅调 百年吐芬芳

安庆晚报 2018-09-25 09:21 大字

图为怀宁县石牌镇表演经典黄梅大戏《天仙配》。 钱续坤 黄国华 摄□ 见习记者 杨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这些经典的黄梅戏剧目选段,几乎是耳熟能详,人人都能哼唱几句。

在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内,有这样一幅地图,它标注着黄梅戏在全国流行分布的重点区域,包括安徽、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陕西、吉林、西藏等。

今日的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以清丽灵秀的演唱特色和雅俗共赏的表演风格,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盛情绽放,吐露芬芳。

萌芽初发 渐成气候

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大江南北的城乡戏曲舞台顿时冷落萧条,强大的演出市场吸引了皖河流域的众多农民、手工业者走上了乡村草台。他们用当地的乡音俚语演绎着当地的乡风俗事,娱己娱人,抑恶扬善,用采茶调、花鼓腔、民歌小调唱之歌之,传情达意,抒发爱憎。

“道光年间,黄梅戏形成了较为原始的戏曲形态歌舞小戏,并活跃于灯会、赛社等民俗活动中。咸丰年间,黄梅戏又融汇了青阳腔、岳西高腔、徽调等戏曲元素,开始演出正本大戏。”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院长陈兆舜介绍。

黄梅戏原在安庆民间一直被称为“小戏”,只能在“草台”上演出。半职业班社出现后,演员到离家稍远的村庄演出。但由于当时“官府严禁扮演”,黄梅戏只能在偏僻的地方做“游击式”的演出。

“在清中晚期至建国前夕,随着演艺群体逐步发展壮大,各县、乡民间艺人以各种乡音乡韵在皖河流域的商业重镇石牌汇聚、交流。在这处当时可以公开演出的正规演艺市场得以磨合与认同,剧种特征渐趋一致和显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齐备的声腔系统和演艺规则。这种基本成熟的草台小戏被当时的业内外人士统一冠名为怀腔。”陈兆舜说。

至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一个新的戏曲样式悄然而兴。到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

1926年,黄梅戏进入安庆市区,开始在城市公开演唱。

“1926年底,由葛大祥出面租了安庆市吴越街中兴旅馆二楼,让分散活动的黄梅戏艺人集中起来登‘台\’演唱,这是黄梅戏进城后第一次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也是它有史以来在闹市中公开演唱。”著名黄梅戏剧作家陆洪非在其专著《黄梅戏源流》中记载道。

黄梅戏艺人在安庆市区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观众越来越多。但是1927年,黄梅戏艺人不断受到反动军警的迫害,挣扎了半年后又被迫回到了农村。

进入三十年代后,黄梅戏在安庆市区生根。随着一个个民间演艺群体相继从乡村走向集镇,从草台走向都市,从安庆走向外省,黄梅戏渐成气候。

摆脱桎梏 “梅开一度”

解放前,由于灾荒、战争和反动势力的欺压,黄梅戏长期处于被歧视、受迫害的地位。随着安庆的解放,黄梅戏摆脱以往的桎梏,开始了新的艺术生命。

“1949年9月,安庆军分区文工队创排黄梅戏《王贵与李香香》,先在安徽大学礼堂试演,又在市内的民众剧院公演数天,然后到附近的农村巡回演出。”陈兆舜告诉记者。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安庆地区各县的农村剧团发展到300多家。

1952年11月,黄梅戏应邀赴上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在全国掀起了黄梅戏旋风,十多个国家级艺术团体和艺术院校纷纷到安庆学唱黄梅戏,黄梅戏这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剧种,一跃成为全国有活力有影响的新兴剧种。

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黄梅戏被正式定名为“黄梅戏”。抗美援朝时期,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黄梅戏演员随同国家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的欢迎。

随后,《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经典剧目被搬上银幕,全国出现了空前的黄梅戏热,黄梅戏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众多地区。

据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的汇编材料统计,截至1959年底,《天仙配》电影正式向9个国家及港、澳、台输出,观众达286万余人次,国内放映计15.4万余场,观众达1.4亿人次。

这是黄梅戏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世称“梅开一度”或“一度梅开”。

盛情绽放 再现辉煌

在十年浩劫期间,黄梅戏遭受重创,全国50多家黄梅戏剧团合并、解散后只剩下不到一半,黄梅戏的发展再次步入低谷。

改革开放后,黄梅戏又重现了昔日的辉煌。八十年代初,黄梅戏剧团每天演出剧场爆满,甚至一天演出五场戏,依然不能满足观众需求。

进入九十年代后,黄梅戏从业者将创作和探索方向转向中国传统文化,黄梅戏成长发展的步伐加快,释放出充沛的生命活力。

《红楼梦》、《徽州女人》、《未了情》、《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一部部精品新剧竞相斗艳,好戏不断;

黄新德、马兰、韩再芬、杨俊、赵媛媛、李文先后获“梅花奖”,一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陆续出现并不断成长;

……

1992年起,安庆市已举办七届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逐步扩大。

2006年,黄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再芬、赵媛媛、黄新德、周洪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作为“黄梅戏之乡”、有戏之城的安庆,打造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以及黄梅戏展演周的品牌,黄梅戏在全国各地开展巡演;全国名家名剧来宜演出;优秀中青年戏曲演员集中展示艺术风采;全国各地戏迷汇聚宜城,“千人登台、万人传唱”;越来越多新兴创作的剧目、西方经典剧目的改编被逐渐搬上黄梅戏舞台……黄梅戏在全国的知晓度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也越来越高,正在不断繁荣发展着。

黄梅戏一步步走来充满沧桑曲折,经过两百年的岁月洗礼,它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曲剧种。

新闻推荐

怀宁招“商”引“智”做强首位产业

近年来,怀宁县以县经开区为经济发展主战场,聚力招商引智做强首位产业。突出首位产业抓招“商”。紧盯两大首位产业...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