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馒头致富一个镇檀志扬
上世纪80年代,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一小部分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奔赴北京、上海等地租赁店铺做馒头,进而自发带动周边的亲朋加入馒头大军,形成了面点产业的雏形。经过30多年的滚动发展,全镇3万余人中,有2万人在全国各地开馒头店、包子店,一年的销售额达到近百亿元,利润在40亿元左右,并成为“中国面点师之乡”,形成巴比、天添、沙士比、德比、蒸功夫等为代表的众多市场知名度品牌。———
小洋楼几乎都是馒头‘换\’回来的
翻开怀宁县江镇镇新合村的黄历,曾经的贫瘠、困苦和探求,而今依然历历在目。“以前我们村世代以务农为生,穷得叮当响,十里八村都知道,村里男青年连娶媳妇都费劲。”新合村过去的贫穷面貌让村党支部书记何承龙记忆犹新。他回忆道,往回推30年,那时候年年拉饥荒,家里生活很困难,当时连土坯房都是借钱盖的。
像何承龙一样对贫穷日子有着深刻记忆的村民还有很多。村民张余杰说,以前整个江镇镇的群众都一样,家家都吃不饱,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只有一条泥巴路向外通行,村民们种点玉米蔬菜想拿出去卖特别费劲。
“以前我们村穷得叮当响。”日新村党支部书记张汪应说,如今好了,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破旧的老房子也变成了小别墅,家家都有小汽车,这里不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的“穷乡僻壤”,是“馒头”彻底让我们整个村变成了美丽乡村,村民们也过上了好日子。
一个镇一半以上人口卖包子
总有敢为人先者,江镇镇江镇村村民刘会平,就是第一个外出“吃螃蟹”的人。1995年,17岁的刘会平因为当时家里十分生活困难,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了。因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活,于是便在老家学会了一门做馒头的手艺。不料,凭着这门手艺,他走南闯北开店谋生,在上海注册了“巴比馒头”,竟意外做成了个亿万富翁。
看到做面点生意赚钱很快,江镇镇不少人在刘会平的影响和带领下,纷纷走出家门,以“一对夫妇一个窝,一个炉子两口锅”的家庭作坊模式,在全国各地开起了包子铺。
一个不是小麦主产区的小镇,村民如何靠“馒头”发家致富?日新村村民张中明给出了答案。
“大家都是一个镇的、一个村的,谁家有困难有需要,互相搭把手,有钱一起赚。我们村90%的人也都在外卖包子,全村人做这行,都是亲戚带亲戚,邻居帮邻居,一个带几个这样慢慢带出来的。”
能人带动贫困村民一起致富
一大早,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葑亭大道的一家包子加盟店里,来自江镇镇新联村曹洼组的曹达贵和妻子杜平飞忙着蒸包子、打豆浆,接待一个又一个食客。
曹达贵家中姐弟三人,父母一直在家务农,贫瘠的土地一年到头全家温饱都成问题,家境十分贫寒。前些年,何广武将他们带到苏州来创业,前期何广武为曹达贵夫妇不但找到了比较好的门店,因考虑其经济状况不太好,还垫资金给他把门店开张了。经过几年来的经营,曹达贵有了自己的三家天添包子门店,弟弟也开了一家,兄弟俩双双盖起了楼房,买了轿车,因孩子在苏州读书,还在苏州置买了一套住房。“现在的美好生活有我夫妻俩的勤劳辛苦,更离不开何广武无私的帮助,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做生意,也愿意尽一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曹达贵说。
和曹达贵一样,在苏州天添237家加盟店里,1000多名职工都来自家乡和外乡的贫困户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贫困户就有300余户。
何广武是江镇镇新合村人,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从17岁开始到上海做泥瓦工、到沈阳做油漆工、组建装修队,再到苏州市做包子,将一个小小的馒头,做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并在苏州成立天添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超亿元。每当看到家乡还有一部分乡亲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困难时,何广武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带领乡亲们一道致富。“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村贫困的艰辛。现在我富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同样,江镇镇上丰村何汪银从2008年开始,在江苏省苏州市成立沙士比公司,至今已开了260多家连锁店,每天卖出包子40多万个,营业额近80万元,并带动安徽、江西等地方600多名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小蒸笼“编织”出大财富
在江镇镇居民詹刘慧办的蒸笼厂,40多名工人正娴熟地将归类好的竹材进行加工。经过选材、分段、去青、片竹、开料、加工边底、成品、高温消毒等一系列程序后,一个个精巧的蒸笼便从他们灵巧的手中诞生了。“我一年要生产1万多套蒸笼,基本都是销售一空。”詹刘慧说。
走在江镇镇老街上,一路可见许多家庭式的蒸笼生产小作坊,数以万计的竹蒸笼整齐地晾晒在沿街道旁,不少客户正在精心挑选。
江镇镇既不是小麦主产区,居民饮食也不以面食为主,但从这里走出去的“江镇包子”“江镇馒头”却是名声在外。经过近30年的发展,白案生意让江镇快速集聚财富。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江镇做馒头,人人有一手。”据江镇镇党委书记董红军介绍,该镇一半以上人口在面点行业就业,人数两万多人。
江镇镇两万多名农民靠着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扎根全国各个城市,用一个个馒头、包子,“蒸”来巨额收入,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白案生意也带动了蒸笼业的发展。“江镇蒸笼”产业规模从当初的几家生产加工企业,增长到如今的40多家,年产蒸笼30万多套,产值超亿元。
新闻推荐
近日,第二届怀宁国际蓝莓文化旅游节圆满地落下了帷幕。该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蓝莓”这一元素,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艺...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