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叹息声今朝筑梦行本报记者李屹本报通讯员檀志扬

安庆日报 2018-07-30 09:06 大字

1978年,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日后不断向城市延伸的对内改革,正是从农村起步的。

在农村传习所里举行的一场“传习新思想,筑梦新征程”主题宣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僵化模式,到“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探索;从筚路蓝缕的艰辛到追逐春潮的斗志……改革开放40年的波澜壮阔,在乡音中一帧帧复原、回放,并不时暂停、放大。

昔日叹息声情切,今朝传习意蕴深。改革开放凝聚起了最广泛的共识,站在走入第40个年头的时间节点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点醒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号召,也成为“栉沐风雨,砥砺前行”的宣言。

“家常话” 忆筚路蓝缕

2018年7月27日,怀宁县平山镇大洼社区司山村民组活动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传习宣讲在乡音中拉开序幕——

“1984年,出现了‘卖粮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是全面推行‘大包干\’的结果。”主讲人是65岁的大洼小学退休校长李松如。

面对面、接地气,在缓缓拉开时间轴上,改革史铺陈展开。

听者如痴如醉,宣讲绘声绘色:“也就是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我们农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和权利,积极性提高了,特别有干劲儿,全国的粮食产量也从原来不到6000亿斤,连续跨越三个台阶,到1984年超过8400亿斤,所以出现了第一次过剩型的粮食供求波动。”

80年代末村里出现千元户,90年代身边有了十余位万元户,如今村里每有大事乡亲们甚至五保户都纷纷慷慨捐资助力;最初村民们一边种田一边到乡镇企业打工,又由农村涌入城市出现打工潮,渐渐开启了自主创业;从土瓦房到青砖房盖起了楼上楼,到千禧年后,越来越多的小轿车开进自家小院门;农村环境一改脏乱差为生态整洁,精神文明也随之跟上时代步伐……

改革开放40年的波澜壮阔,如同电影胶片,在这缕乡音中一帧一帧复原、回放,并不时暂停、放大。

聆听宣讲的80后对40年来的山乡巨变唏嘘不已;亲历改革开放的60、70后们的思绪飘回过去,回忆着专属于自己的40年故事;而从历史更深处走来的老人们,品咂起改革开放筚路蓝缕的艰辛,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年已经81岁的方荣发是村里的老书记,1958年参加工作,随即就赶上了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

“那个年代吃萝卜喝开水,好不容易有碗米汤,清淡得能照见人影,后来又有了许多用秆、叶、皮、壳等做成代食品,人们是用精神和意志战胜了饥饿。”带着时代烙印的“饥饿感”,令老人至今想起仍眼泛泪光。

改革开放以前的艰苦与辛酸是刻骨铭心的,而改革大幕开启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被方荣发形容为“一股壮阔的东方潮”。

1976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两年,方荣发到村工作,最初的工资是一天0.5元。23年的基层工作,引领、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轨迹,而让他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干群关系的转变。

“改革开放至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以往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干群关系亲疏不定,群众工作也不太好做。时代发展的诉求对干部维护群众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时代的淬炼中愈发闪亮。”方荣发说。

“小喇叭” 话春潮拍岸

70年代高中毕业参加生产劳动,工分制一天收入0.28元,1976年当上民办教师后每月工资4元,到80年代工资有了60元,成为公办教师后,收入大幅提升到了270元,现在退休了每月能拿到4000余元——李松如翻开了他的“时代账本”。

“81年填饱了肚子,过了两年粮食才略有盈余,那时穿上件‘的确良\’都靠做梦呢!”一句玩笑,引发了在座村民的共鸣与讨论。

十年前,30余岁的程国才还是靠做早点养家糊口的外出打工者,改革开放翻滚的浪潮里显露的“土地生金”的可能,让他抱着“闯荡”的心态回到乡村。

如今,他的身份没有变,只是多了一个定语“新型”,赋予了“农民”作为职业的自由选择。

“田里处处是学问,处处有科技,光靠老祖宗传下来的土技术不够用了。”站在自己的家庭农场里,程国才告诉记者,农业物联网的应用,能让他不用下田地,就能在记录“稻虾共生”实况的一张张高清影像中,精确了解2400多亩有机富硒水稻和虾苗的生长情况。“农业科技进步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多,都要大,都要好。毫无疑问,这是改革开放给田里的农民带来的最大的红利。”

与程国才相似,近60的李祥伢也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2006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让他这个“种田的”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与欢欣。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也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转型新时期。

“不仅免了农业税,还增加了粮食直补资金,早年一亩地纯收入百元左右,现在一亩地能收入二三百元。”收入在增加,但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还是让李祥伢成了贫困户。随着孩子们逐步完成学业,又有扶贫政策的帮扶托底,让吃苦肯干的李祥伢今年顺利脱了贫,从年收入万元增收至3-4万元。

一个又一个故事,见证了改革开放一路铺陈而来的集体足迹,也吹响了开创未来美好生活的前进号角。春潮拍岸,千帆竞进。

亲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僵化贫困,到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探索,再到新时代改革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等一系列时代洗礼之后,鼓起来的不仅是钱袋子,更是日益饱满丰富的精神气质。

丹青难写是精神。如果翻阅40年来厚重的历史,不难发现,敢闯敢拼、不怕吃苦、不服输的精神品质正是改革开放赋予时代弄潮儿的共同精神标签。

“忆苦是为了思甜,但也不仅仅是为了思甜,而是为乡村的未来迸发属于农民的真正力量。”近1小时的宣讲临近尾声,李松如抬手指向悬于堂心的横幅——传习新思想,筑梦新征程,“传习所就是一个‘小喇叭\’,要讲更要传!用乡音传党音、递新声,这就是我们今天齐聚传习所谈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在。”

新闻推荐

面对面征求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怀宁平山镇闻“需”起舞服务企业

本报讯7月19日,怀宁县平山镇党政负责人来到福宁米业公司,面对面征求企业老总意见,现场实打实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