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本是黄梅调

铜都晨刊 2018-07-17 01:50 大字

■袁本友

“乡音本是黄梅调,一生相许爱黄梅,从戏里到戏外,浓浓乡情诉说我的热爱……”

又一次听到韩再芬老师的这首黄梅歌,作为一个安庆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种自豪之感。也许是年龄到了,对于故乡,有着一种深深的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加地深重、浓烈。在那无数次的午夜梦回中,深入故乡的怀中,找寻那温暖的最初。

对于这座名城的记忆,不是缘于它的历史。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主的桐城派,则是这一座城市最深层的文化底蕴所在。那个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他也是安庆怀宁人。那清新亮丽,行云流水般的黄梅调。每一个安庆人,或多或少都会哼唱几句黄梅调。

儿时,秋收过,冬赋闲的时节,就是黄梅戏最为流行的时候。那种在寒风中,飘荡出来的腔调,可以穿透冬的寒冷,让全村人都为之温暖,而紧守在一起。也许对于黄梅戏的喜爱就是源于那时,那些冬日赋闲在家的农民,或一家族,或一村庄,组合而成的草台班子,就这样走村串镇,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为了能在农闲的时候,挣几个可以贴补家用的小钱,或许也仅仅是为了喜爱。

草台班子的演出极出简单,每到一村,搭个简单的高台,前后用布幔隔开,前面演出,后面换戏服。而演奏的乐器,只有一个二胡,一个小锣,一个堂鼓,这就是所谓的三打七唱。而演员的妆彩就更为简单,只是穿上戏服,带上简单的头饰,没有京剧的浓妆重彩,只听到一声锣响,演出就开始了。而往往,就这一声开场锣,就能引起下面的叫好声。压抑了一年的情感,就在这一声锣中,彻底的爆发出来。这就是缘于骨髓中的喜爱,深入骨髓的乡曲。

那时,演出的都是一些传统的曲目,《小辞店》、《打猪草》、《夫妻观灯》等等,这些曲目或许每一句的唱腔都耳熟能详,但是,却让人百听不厌,百看不厌。听着黄梅调长大的安庆人,性格中少了一些粗犷,多了一些细腻。听着黄梅调长大的安庆人,以优美、抒情的心,在现实中保存一份历史的沧桑,保留着那流淌至今的腔调。

这就是安庆,我的故乡。今年,那个生于安庆,长于安庆的小外甥来家里玩。刚一进门,就听到了小外甥那一口带着浓重的安庆口音。

因为,黄梅戏,只有用原汁原味的安庆话唱出来,才是那么一回事。也许,在别人的眼中,谁唱黄梅戏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安庆人的心中,只有土生土长的安庆人,唱出的黄梅戏才是最正字腔圆,才是最原汁原味的,因为这种腔唱,早已渗入每个安庆人的骨髓中。

新闻推荐

《独秀文丛》正式出版发行

一套名为《独秀文丛》的散文集,于2018年5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7月6日上午,该套丛书的首发式在怀宁县...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