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花布与望江挑花的连理之情

合肥晚报 2018-04-13 01:47 大字

○庐阳花布布样

○望江挑花非遗传承人王世福

○庐阳花布进京展览请帖

○望江挑花

前天,一位朋友送了我一块庐阳花布,并且告诉我:“这可是当年人民大会堂赠送外宾的礼物!”一下子勾起了我去年参加采风时,和望江挑花非遗传承人王世福老先生聊天的回忆。

也是油菜花开的季节,在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望江挑花保护与传承基地,王世福老先生告诉我说,望江古称雷阳,合肥古称庐州,安徽的挑花工艺过去主要流传于这两地,民间流行的挑花主要是白底蓝花。而望江挑花始于唐代,传统技法分挑、钻、游、织、滚、敲、包、绣8种,并有着“土、特、奇、古”的特点,古朴典雅、新颖别致。望江挑花与其他地方挑花最大的区别就是无论从正面看还是反面看,图案都一样。

王世福老先生把我们带到他的工作室,那里陈列了许多以前的望江挑花的实用品。

“我们望江挑花最早就是妇女的衣饰品,别的地方戴斗笠,望江妇女戴头巾,上面都是用挑花绣着各种图案。”

《望江县志》记载很详细:“挑花工艺多见于民间妇女的衣物装饰。农家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青(或黑)、白老布与棉线制作。有白底青花、青底白花两种颜色。制品有大头巾、围裙、小孩围兜、绑腿、襟褡、披肩、袖口、荷包、褡裢、腰带、帽带、裙带等。品种图案因物而异,如大头巾上的风吹牡丹、风帽上的鲤鱼跳龙门、镜褡上的九连灯、围裙上的蝴蝶扑金瓜、老人裙带上的福寿双全。”

王世福老先生自豪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望江挑花曾经被选作人民大会堂的装饰用品,还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

我问王世福老先生知道庐阳花布吗?他脱口而出,太熟悉了,当年安徽省文化馆和安徽印染厂开发庐阳花布时,多次来望江调研。

“庐阳花布的问世,绝对要感谢二志,一个是安徽省群艺馆的张志先生,另一个是安徽印染厂的图案设计师李元志先生。”王世福老先生深情地说。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志先生就跑遍了安徽的山山水水。在合肥、望江、怀宁一带,他发现妇女绣在鞋子和衣服上用来装饰的挑花图案,既精致美观又朴素大方。于是,他就开始对这种民间艺术品进行收集、整理。

我特意找到了一段当时的文字报道:1984年10月,张志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年会”,当时的轻工部负责人在会上提出要开发民间艺术,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就在张志回来后苦想方案时,当时安徽分管轻工的副省长找到他,要他整理出一套民间美术图案,帮助安徽印染厂增加花色品种。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10个样式的花样图案。

而李元志先生当时也正在苦苦寻觅新的美术图案工艺,以便安徽印染厂能够尽快开发出有市场销路的新产品。二志终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见面了,决定将传统的挑花技术与现代的印染技术相结合,研制出一种新型实用花布,即大家后来熟知的庐阳花布。

庐阳花布曾经风光一时,不仅在合肥,还风靡了北京城。

1986年6月12日,庐阳花布在中国美术馆展销,并同时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上柜。首都百姓被庐阳花布淡雅古朴、清新靓丽的图案和色彩折服,创造了王府井百货大楼纺织品柜组日零售额的最高纪录,甚至出现了几次因市民抢购,柜台被挤倒了的境况。

当时安徽的一些外事活动,庐阳花布也是经常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的。

时光荏苒,如今庐阳花布已难觅踪影,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应尽快对此进行保护传承;可喜的是望江挑花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安庆皖江中等学校成立望江挑花保护与传承基地和“望江挑花传习所”。望江挑花成为高一、高二年级文化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一批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已开始崭露头角。  

□柳丝 文/摄

新闻推荐

守护农村群众平安怀宁多举措筑牢治安防控网

本报讯为守护农村百姓平安和安居乐业,保驾护航乡村振兴发展,怀宁县多措并举筑牢农村治安防控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倍增。今年来,怀宁县持续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充分依托“警民联调”机制...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