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短工族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7-12-05 00:00 大字

怀宁 周国勋

乡村短工族多是60岁左右的村民,还有少数超过70岁的。他们的子女都成家立业,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粮食种植大户,平时种种瓜菜,做做家务,农活少,空闲多。而种植大户在播种、管理、收获时,都需要大量的临时人手帮忙,这些闲散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还有建筑、安装工地等一些临时性工作场所,也常见到短工族的身影。

打短工,一个二个也行,四个五个或者更多也能临时组合。短工族还有领头人,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领头人精明能干,交际能力强,需要用工的人给他打个电话,他再分别通知,调兵遣将。有时还和外村甚至外镇的短工族联系,互通有无,联合协作。农忙季节,短工族要提前预约,好统筹安排。他们按劳取酬,一般每天都是百元以上。用工老板也不拖欠,多数情况下都是当天付清。在家门口打短工,既缓解了用工荒,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可谓两全其美。

短工族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了,但不少种植大户还是喜欢人工插秧,较之机插的质量好产量高。插秧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活儿,其实不然。先要拔秧,拔好并非易事。不能断根,根断了活不了;不能拖泥,不能参差不齐,否则影响插秧速度。插秧要插得不浅不深,浅了漂棵,根扎不到泥里,深了不易分蘖,如果插成烟袋蔸,成长更慢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速度是关键,插秧的多是农妇,每人一天八小时不少于一亩田,硬指标,真工夫,她们从小历练,个个都是插秧能手。还有像拖拉机、收割机的驾驶,抽水机、农药喷洒机的使用,更有技术含量,来不了半点虚假,不是行家里手不敢应承。

短工族劳动强度大很辛苦。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南北朝时代布袋和尚写的为了度化农人的《插秧诗》。短工族没有这种诗情画意的体会,更不懂得插秧劳动中所蕴含的禅道和哲思,农妇们只知道面朝水田背朝天,泥里水里忙碌着,汗流浃背,腰酸膀痛,颈脖僵硬,一大把年纪,有时还有点头昏眼花。建筑工地上挖土,搬砖,铺石子,扎钢筋,和水泥,运垃圾,短工族无一例外干的都是重活脏活。短工族中有的是家庭环境不太好,不放过挣钱的机会;有的经济条件并不差,他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趁体力还行多挣点钱,让老来生活更有保障;也有少数人在家寂寞难耐闲得慌,以打工消磨时间,乐在其中;还有夫妻双双齐上阵的,女人插田,男人做些挑秧、平田的杂活,有些妇唱夫和的况味。短工族的身体都比较健康,为人忠厚,做事踏实,特别能吃苦耐劳。

短工族自发形成,没有组织管理,缺乏岗前培训,安全问题是一大隐忧。前不久,村里一位66岁打短工的男子,在一家即将竣工的私人楼房上摔下,头部严重受伤,不幸当场殒命。事故发生,给死者家庭带来巨大悲痛,使房主和包工头遭受不小的麻烦和损失,同时也让短工族心里充满了阴影。死者长已矣,血的教训发人深思,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应引起短工族高度重视,悲剧不能重演。

祈愿乡村短工族——可敬可亲的兄弟姐妹们,善自珍重,平安吉祥!

新闻推荐

抓党建促生产发展

本报讯怀宁县永丰超市有限公司党支部,围绕生产抓党建、以党建促生产,使得公司生产经营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该支部推行“三会一课”制度,推动企业文化培育工作,邀请国内知名传统文化培训师到...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