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安庆盐业 张爱斌
盐业自汉代以来,即由国家统一管理销售,到了明洪武初年,规定了盐引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
安庆自清代以来,长期划定购销淮盐,同治初年(1862)以来,安庆地区淮盐的供应经销,由清廷大臣李鸿章家族垄断。民国成立,李鸿章家族的盐号倒闭,替代的安庆源泰和、方复泰两家商号承包批销。民国三年(191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废除引盐制,安庆盐商仍沿用以引计量(淮盐六百斤为一引,五百引为一大票),由承销商人向盐务处联系,按照盐务处开列的引数,缴清包括厘金税款在内的全部盐价和税款,领引到产区支盐运销。这是独占性的营业,利润丰厚,其他中小商户,以及附近县、乡的盐商,只能再向这两家盐号批购。
1938年6月,安庆沦陷,食盐全部为日寇掠夺和控制,他们在安庆设立“华中盐业公司安庆分公司”,由刘旭光担任经理,其他大小盐业商人均得向伪怀宁县政府申请售盐执照,指明包数(每包二百斤),再向盐业分公司按数批发销售。后来在龙门口设立了“安庆盐务管理处”,由一个外号“陆驼子”的上海人当处长。日寇对食盐控制异常严格,看作战备物资,严禁运入抗战区域,如发现有人私自运入后方,抓到后立即处死。
日伪统治安庆时期,西门外较大的盐商有“厚利盐号”、“福利盐号”、“聚丰盐号”等,进货的时间和数量,均在日本特务机关监督下进行。开始一个月提货两次,每次限提盐70包之内,后来减为一个月一次,每次仍70包。零售盐店仅西门外就有40余家。由于日寇的封锁,当时非敌占区的桐城练潭、罗岭食盐奇缺,安庆城内一些贫苦居民为谋生计,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贩盐生意。他们偷偷从安庆西门外盐河盐船上购买食盐,然后贩运到练潭、罗岭及大龙山区去卖。盐贩子贩盐,每次也只能贩卖三五十斤,一旦被日寇发现,就当作“中国兵”抢杀。
抗战胜利以后,怀宁县政府自石牌迁至安庆,在龙门口设立盐务局,实行食盐专卖。此后江苏商人在安庆开设大昌裕盐号,安庆商人开设“源源盐行”,天津久大盐公司在西门外程良路25号设立“安庆盐业经理处”,专售食盐,一时间安庆盐号多至50余家,并成立了盐业公会,由路世昌任理事长,直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国营盐业专卖公司在小南门成立,统一管理食盐批购调度,敞开供应,因而盛极一时的昔日西门几家盐号自然倒闭,或改为公私合营。从苏北淮安、盐城等地溯江而来的盐船,直接在小南门码头停靠卸货,不需再绕到西门外盐河。盐河也因此名存实亡,今已成为皖河一带渔民的避风港。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加强江河湖泊管理保护,怀宁县高河镇“四措并举”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对全镇“五河一湖两库”全面落实“河长制”,分别由镇党政班子成员、村书记担任镇、村级河长,牵头组织河...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