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永恒的查湾(一) 舒洁

安庆晚报 2017-08-11 11:48 大字

2017年3月25日,海子祭日前夜,在北京,我写了四行诗歌《断章:想起海子》。不到两个月,5月20日,我驱车来到海子故里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

是下午,在距离查湾两公里处,我打通海子弟弟查曙明手机。曙明说他在北京。得知我已来到怀宁,曙明给家里打了电话。曙明对我说,父母和四弟舜君在家。

为了这一天,我用时二十八年。

海子离世二十八年。我是有很多机会来查湾的,我没来,是在等待一个时刻。是一个我认为值得等待的时刻。

在三月到六月之间,只有四月和五月。我选择,仅仅服从一种感觉。但凡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诗的人都会知道,在三月和六月我们痛失两位年轻天才的诗人!他们是海子、骆一禾。

这个时刻是:无论在哪里,我都会感觉到一种伟大灵息的出现!对我而言,这是纯真与复活。

今天,我感觉到了!那是隐约的、逼近的、浮动的、庄严的气息!清晨,在合肥,我告诉自己:可以启程了!去查湾!

到达海子故里,本来阴郁的天空红日再现,就如奇迹那样。我在海子纪念广场停车,我平静片刻,然后下车。步行十几米,在我面对的左侧,海子故居出现了;在右侧,是海子纪念馆。

我首先选择了海子故居。

海子父母及舜君已在等我。

就几步距离,我忍住了什么?那一刻,我突然忆起,在青海德令哈海子纪念馆,我忍住了什么?

进入海子故居,迈入门槛,我先蹲下握住海子父亲的双手,老人家身体不好,但声音洪亮;然后,我就看见了身体瘦弱的她,那位被我称为母亲的老者!

我的诗歌兄弟海子离开世间二十八年后,我等来了这一时刻!

从1986年冬季认识海子,到今天,时间已经流逝了三十一年。在过去二十八年,除了写一些祭奠诗文,我拒绝在一切有关海子的活动里出现。

原因不必赘述。

今天下午,在海子故居,我坐在海子母亲一侧,我面对无声流泪的她,这位伟大平凡的诗歌母亲,我感到语言贫乏。那一刻,看到海子父亲的背影,我痛苦地想,二十八年啊!这两位坚强直面人世的长者,以怎样的心,忍受丧子之痛?!

在言及里尔克时,维根斯坦说:“他太深了。”我能理解这句话,就如我所了解的年轻的海子,后者的神思同样深邃。深,不一定是向下的,斜飞向上的光芒是一条福路,直抵高深的天堂。

毫无疑问,海子就是向那里走的。

可是,在海子母亲身边,我不可能对这位八十三岁的长者说这些话。我只有小心翼翼,有选择地对她说起二十八年前身在北京的海子,我熟悉的海子。我知道,当年我所熟悉的,正是母亲所陌生的。原因是,那时,在海子与母亲之间,不仅隔着淮河长江,也隔着行为观念。

我对母亲说了八十年代的北京与昌平,说了《青年文学》《十月》《环球》和中国政法大学,这是我、骆一禾、西川、海子当年分别供职的四个单位。如今,我们四人,只有我和西川活着!最后这句话,我没有对母亲说。

在上面文字里,我曾说到青海德令哈海子纪念馆,那一天黄昏,我站在远处望着,但没有接近纪念馆。我忍住了。我相信,那里没有海子,就如青海湖畔没有仓央嘉措一样。

我笃信,总有一天,青年海子的离去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疼痛。对海子而言,他决绝的离去不是一个事件,而是诗歌高贵尊严的证明。这个民族终会认知:一个杰出诗人的伟大和不朽与年龄无关;在二十五岁之前,海子以他天才的感知、彻悟与发现,在诗歌中国揭示了与神共舞的过程,如此凄美,如此灿烂,如此动人心魄。对于他的诗歌,他的离去不是结束,而是充满忧伤的庄重的开始。

怀安河畔,五月的查湾一派翠绿。

翌日上午,再次面对海子故居,我想到卢梭的墓志铭:自然之子长眠于此。

卢梭在巴黎先贤祠长眠,他已经是法兰西民族的良知。

天才的海子长眠于查湾。没有疑问的,将来,这个酷爱诗歌的民族一定会以更高的礼仪,将海子置于思想者的前列。这不是意义,这是尊崇。

以查湾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地理的形态就如海子的诗歌之于世界。海子,就是哈代在《还乡》中所语言的那种“更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无不具有先驱者的气质。

方圆十平方公里,以此为界,海子的出生地查湾美丽宁静。是收获油菜花籽的季节,新修的水泥路上走着神态质朴的农人,他们肩扛农具,裤脚卷起,奔向田间。不错,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是闯入者,在中国皖南,我,一个用生命讴歌帝国情诗的蒙古族诗人,因为另一个诗人不会陨灭的灵魂来到这里,也不会有人理解我进入此地最初的感受,仿佛是为实现一个郑重的约定,对逝者,也为生者。

这里是古老生活一部分,就如海子不朽的诗歌《农耕之眼》,亦如他的精神之地麦田。独立走在海子故居周边,望着海子雕像、海子纪念馆、纪念馆前面积不大的诗歌领地,还有附近的农田和葱茏的树木,我的脚步有些迟缓。我在想,我想留住什么呢?海子离去二十八年后,我在他的旧居前,我能看见的,是一个双眼凝视远方的皖南乡村少年!他正在走向十五岁,那一刻,他的命运已经渡过淮河、长江,他是查湾泥土的颂辞,早已经被时间写就。

再次见到海子母亲,她也走在路上,在接近家门的地方。看见我迎她走去,她笑了,向我伸出双手。是啊,她的右手腕上挂着一个粉色塑料袋,看上去很轻,里面应该装着菜蔬,或其它。母亲的衣着与昨日相同,是一件印着蓝白相间花朵的上衣,图案素雅,下穿印着更小素花的棉布裤子,脚穿系带布鞋。她说,在家里烧菜吧?她仰头看着我。我的内心就如遭受锋利的一击,我突然想到我的生母,她在晚年,她充满仁慈的、缓慢温暖的话语不就是这样吗?我搀扶她,她那么轻,我的感知那么重。那一刻,我确信海子就在一旁看着,仿佛对我打着手语。

这一语,从查湾始,一个十五岁的天才少年后来的十年!……第一站北京大学;第二站昌平中国政法大学;第三站精神的耶路撒冷;第四站青海德令哈;第五站可可西里;第六站格尔木;第七站拉萨;第八站山海关刘家营!……我的那么年轻的、才华横溢的诗歌弟弟啊!选择了骆一禾预言的修远!

修远,超越人间边关。

1989年3月29日晨,接到一禾传来的噩耗,我从克什克腾贡格尔草原搭运牛的货车到赤峰,当夜,我乘草原列车回京,我在九个小时的列车上站了整整一夜。也是清晨,我在北京北站下车,然后乘坐公交车去骆一禾家。

这一语,就是谶语。

很少有人读懂的,十五岁的海子,在告别查湾那天,他的内心,他的精神的远大前程,会在1989年3月26日戛然而止。

那天上午,在甘家口,一禾对我说了发生在山海关刘家营的一切。新婚的一禾神情疲惫,嗓音嘶哑。接近正午,一禾提议去买酒。我们下楼,一禾提着一个竹编筐子,在楼下商店买了十瓶啤酒。后来,在一禾家里餐厅,一禾一再举着啤酒瓶子提议:为小查!为小查!

……

此刻,我在查湾回忆当年,这些细节弥足珍贵。在中国新诗史中,谈到海子必谈骆一禾,诚如诗人燎原所叙,他们是孪生的麦地之子。

巨大的疲惫未能掩盖巨大的悲痛。一禾说,小查没啦!……一禾说,小查去后,他的亲人们都从安徽来了,过去几天,我真的不知道怎样安慰他绝望的父母!我听着,犹如置身逆流之河。那天,在一禾对面,有一句话我没有说:小查没啦!谁来安慰同样绝望的我们呢?!

来到查湾,我是深怀一种意念的:我是与一禾同来的,海子在等;是十五的海子,骆一禾十八岁,我二十一岁。三个男孩在皖南苍翠的山野里,我们三人年龄相加五十四岁。这是半个世纪的梦想,属于诗歌,那是我们前途未定的道路。

可是,骆一禾在二十八岁时走啦!海子在二十五岁时走啦!他们年龄相加五十三岁。……就差一年!如果时间的锋刃稍稍偏离一点,属于我们的生命与诗歌之路,就会通向另一个方向!此刻,在查湾,我痛苦地想,那该多好啊!今年,我五十九岁,一禾五十六岁,海子五十三岁!

新闻推荐

吴满节: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吴满节在为鸽子喂食吴满节在准备鸽子饲料吴满节是怀宁县黄龙镇康宁村的贫困户。5年前,他妻子重病在床,两个孩子还在念书,仅靠一点田地收入,家里可以说是一贫如洗。而现在,妻子身体在慢慢恢复,能说话交...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