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卫一体化” 江北三镇展新颜
■ 本报记者 李莉
2月1日上午,郊区老洲镇垃圾转运站一片繁忙的景象。一辆接一辆的垃圾收运车来来回回。“除旧迎新,所以过年前垃圾多,每天要运六七趟,虽然累,但开心啊,垃圾运走了,干净了,健康了。”环卫车驾驶员张风祥高兴地说。
自老洲镇垃圾转运站投入使用以来,张风祥就开始做一名环卫车司机,并看着家乡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之前路边、沟渠都是垃圾,如今不一样了,自从推行‘环卫一体化’项目,就给乡镇配备了人员、设备,村庄卫生清洁了,河道水清岸净。”倾倒垃圾后,张风祥把地上和车子周边给清理清理,又立刻开上车赶往下一个点,“防控疫情人人有责,更何况我是一名环卫工,垃圾清运既要确保有害废弃物单独收运,又要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我们多干一点,老百姓健康风险就低一点。”
张风祥所说的“环卫一体化”,就是将专门的保洁队伍引入乡镇,处理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摒弃过去分层负责、多部门处理的局面。“以前村民环保意识薄弱,清运工具也不齐全,经常一个星期或更久才清一次,导致脏乱差现象发生。”市嘉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田宏说,通过环卫一体化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原有的垃圾收集、转运工作程序,加大了相关设施、设备的投入,提升了垃圾收集转运的效率以及服务水平。
“眼下临近春节,我们不仅每天对垃圾中转站勾臂箱、拉臂车、垃圾桶用84消毒液消毒,确保垃圾做到日产日清,还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解决清洁不彻底的问题,特别是对河边沟边路边,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确保无缝衔接,保障主要道路、小街小巷、河塘沟渠干净整洁。”黄田宏说,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给村民带来了福利,不仅房前屋后变干净了,门前曾经的“垃圾沟”摇身一变,成了“养鱼塘”。
如今,村庄环境美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老洲大桥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尽管街上如此热闹,但路面依旧干净整洁,不时有环卫工人进行保洁。“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打开店门,就看到门前被环卫工人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时刻坚守在第一线,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他们很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老洲大桥街道一家商店的店主许佳媚说道。
汪红兵是这条街上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每天清晨7时左右,他就已经到岗,主要负责大桥街道约2公里的路段。路面上的每一个角落,汪红兵都要仔细查看,一看到有垃圾,就快速地用扫帚清理。这条道路清理干净了,他就要骑车去另外一条街继续清扫。天天在街面清扫,冬天冻手冻耳朵是常事,除了清扫作业,捡烟头、拾废纸、擦拭垃圾桶这些细致活儿,都要靠人工低头弯腰完成。他说,由于环卫工作特殊,到节假日更忙碌。
说到自己的这份工作,汪红兵语中丝毫没有委屈和抱怨,反而充满了自豪感:“既然选择了做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干好,尤其是过年了,让大家有个干干净净的环境过大年。”汪红兵说,现如今,不仅市民素质发生了变化,环卫作业也迈入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环卫一体化以来,不仅工资待遇有了提升,而且环卫工人队伍也扩大了,机械化作业更是提高了清扫保洁效率、减轻了传统的人工作业强度,我们会自我要求更严、更细,确保每个角落都干净整洁。”汪红兵笑着说。
采访当天,在郊区环卫站一方面正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另一方面对江北三镇的“环卫一体化”服务进行月度考核,并向环卫工人、 环卫车司机、居民吸纳好建议。“自2018年11月启动‘环卫一体化’项目以来,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逐步实现生活垃圾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郊区环卫站站长吴静表示,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环卫保洁网格以及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切实提高了农村环境工作管理效率,有效改善了三镇人居环境,当地居民环境卫生保洁意识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新闻推荐
■(记者朱敏)2月1日上午,市经信局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对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拆除进展进行现场督察。督察组实地察看了铜官山化工...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