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仪村的蜕变

铜陵日报 2020-08-11 11:33 大字

□陈旭升

汤沟镇黄仪村,曾是枞阳县深度贫困村之一。2016年以前,这个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达11%以上,有132户402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他们中,有因残的、因病的、因学的、缺技的……贫穷,如同一座压在他们身上的山,带给他们太多的艰难和痛苦。过上好日子,是他们几代人的梦。

2016年,黄仪村和我所在的县财政局结成帮扶责任体。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我们与这个村100多户农民兄弟,一户户,一对一,结对,“联亲”,共克贫穷。2018年,这个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已有131户脱贫,只剩一户贫困户。

五年来,每次从黄仪村扶贫走访回来,我都要打开那本沉甸甸的扶贫工作笔记,记下新近发生的事和人,记下这几年来他们中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家庭,从贫穷奔向小康。每每此时,我的心总是暖暖的,发生在黄仪村的那些事儿,又浮现在眼前……

五万元的扶贫贷

在G347公路上,进入汤沟镇境内,有个十几亩地的“胜兵养鸡场”。当我看到“胜兵”这两个字时,还以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可曾想,它竟然是黄仪村的贫困户,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妇女钱胜兵所创建的土鸡场。她从扶贫贷款五万元起家,经过三年多的摸爬滚打,发展到今天,年出鸡近万只,收入十几万元,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养鸡农场主。

2016年,当我和她的帮扶人村主任老钱第一次到她家走访时,她的家境令人寒心。在三间毛坯房里,看不到象样的家具,连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她丈夫躺在床上,面朝墙壁,蜷缩成一团,用被单裏着脑袋,不与我们说话。她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在学校读书。她看见我们,匆匆地,从鸡棚里回来,一手提着菜篮,一手拎着一只鸡,在老远就喊着老钱,“村长送钱来吧!我家老张又没钱拿药啦!”她丈夫患上了重度精神抑郁症,常年不离药罐。她就想着法子养了几十只鸡,拿鸡换钱,来维持家庭开销。

村主任告诉她,我是县里下来扶贫的。她突然眼睛一亮,就扯起嗓门对我说,“我不要政府给什么,就帮我借几万块贷款就行。你们放心,我会还的。”她说话大嗓门,还不等我问她贷款干什么。她又亮开嗓子,“村长,我要上街卖鸡去,老张还等着抓药呢。”说完,她就风风火火地出了门,把我们甩在了她的身后,“我要贷款养鸡哟。”

以前,她养鸡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倒不曾想,却养出了经验,更想在养鸡上做文章。年底,村里帮她办了五万元扶贫贷。她正是靠着这笔贷款起家,凭着那股执着和闯劲,2017年,她养了几百只鸡,“鸡生蛋,蛋孵鸡”,到了下半年,就发展到了上千只。2018年,G347公路通了,她看准商机,在公路旁租了一大片荒地,办起了养鸡场,养鸡6000多只。她把养鸡这条路子盘活了,也盘出了一片天地,在铜陵、安庆、池州等地,都有她的常年客户,她在县城还设有批发零售点。2019年,她不仅还了贷款,还净赚七八万元。

而今,她不仅自己富裕了,还通过养鸡场的拉动效应,给黄仪村和周边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挣钱的门路。那天,她遇见我时,笑着对我说,“当初,要不是那几万块钱铺路,说不定,我现在还是贫困户呢!”她那爽朗的笑声中,充满着感激。

他从轮椅上站起来

老高,从轮椅上站起来了!

这个消息传来,我开始不相信,但我在黄仪村村部见到他时,他腰杆是直的,两脚踏地有声,我感到惊讶——这真是奇迹。

2016年,当帮扶人老马第一次来到他的帮扶人高良中家里时,屋里乱糟糟的,老高惨兮兮地躺在床上。一眼看出,他的腿脚和手关节上,生满了大包小包,肿得发紫,时不时地龇咧着嘴,哼出声来。病痛和折磨,让老高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也有了放弃生命的念头。老马看老高卧在床上,一米七八的个头,瘦得剩个皮包骨,心里好生揪痛。临走时,老马拿些钱,塞进老高的床头。不几日,老马又来了,坐在老高床前,拉起家常。当老马了解老高病情后,立马让在省立医院当医生的女儿找了一位知名大夫,约好了看病时间。当日,老马就去了老高家,送上老高看病的钱。

果然,老高自吃了从省城带回来的中药和西药,病情大有好转,手脚也渐渐地不再疼痛,红肿也渐渐地消了下去。两个月后,老高出门可不坐轮椅了,拄着拐杖便可下地。他那逝去已久的笑容,又回到脸上。半年后,老高甩掉了拐杖,可去田地干手边活了。后来,老马又介绍他到村合作社做事,一年下来,也能挣上六七千块,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地好。2016年,他是村里第一个申请脱贫的人。当他从老马手中接过脱贫光荣证时,深深地给老马鞠了躬。他感慨地说,“要不是老马,我哪有今天啊!”他的事迹还上了央媒呢。

按着红手印的资助协议

新学年开学啦!

在汤沟中学校园门口,我和我的同事老程等了一会,学校放学了。当小晶晶第一眼认出他的资教人老程时,像小燕子扑了上来,“老伯伯,您来啦,我入学考了第一!”孩子脸上露出的笑,比蜜儿还甜。

小晶晶是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她母亲吴秀琴是个肢体重度残疾人,走不得路。她小的时候,家穷又拖着残疾,读了三年书就辍了学。而今,她的家庭是六口之家,上有六十多岁的公婆,下有两个女儿读书。可是,她丈夫又是个小个子,还一身的病痛,做不得重活,便也挣不到钱。前些年,她家的日子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只得带上两个孩子回娘家,靠娘家人接济,供孩子上学。

2016年,当她的帮扶人老程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穿的衣服虽然干净,却也破旧。两个孩子也穿着很旧的却不合身的校服,躲在她单薄的身后。她伏在破旧的饭桌上,总是低着头流泪。许久,她才抬起头来,说出她的担心——她怕两个孩子同自己一样,也因家境而早早失学。那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拉着她的衣服跟着哭。

老程回家后,几夜没有合眼。一家人合计来合计去,就是想不出好办法。过了几天,他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打回电话,出了主意,“她家要想脱贫,只有资助孩子读书,才是根本。”老程点点头,征得妻子和女儿支持后,第二天,他就去了她家,商定对她的大女儿晶晶给予资助。在村主任见证下,他们签下一份长达九年的资教协议,每年资助一定经费,直到晶晶上完高中。上大学了,再接着资助。老程的女儿也在协议上署了名,并和吴秀琴加了微信。老程女儿对老程说,“老爸退休了,我接着来做,一定把那孩子培养出来。”这回,吴秀琴真的是喜从天来,在协议上,重重地按下红手印。

如今,四年过去了,小晶晶已上了初中。老程按照协议,不仅兑现承诺,还把小晶晶当成自家的孩子。每年春节,老程妻子都会买上两套新衣,给两个孩子送去。孩子过生日,老程也会发个小红包。2018年,在一次走访中,吴秀琴无意中说出孩子想要个英语学习机,老程便放在心上,对女儿说了此事。2019年元旦那天,天寒地冻,老程女儿回来了。他们一家三人顶着风雪,去了黄仪村,不仅带去学习机,还带上两个孩子过冬穿的羽绒服。而今,吴秀琴脸上少了愁苦,更多的是笑容和希望。

小帅上了大学

钱小帅,考上大学啦!

一时间,这喜讯轰动了黄仪村。村支书老钱高兴地说,“小帅能考上大学,得感谢他的帮扶人老张啊!”

五六年前,小帅的父亲,在外地打工,遇上坏人,进了监狱。不多久,他父母也离了婚。在一个风雨夜,他母亲卷起家里值钱的东西,偷偷地跑了。他只得与近七十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2016年,他的帮扶人老张第一次上门走访时,他爷硬生生地把老张轰出门外。老张便去了学校,找到小帅班主任,询问情况。小帅自从父母出事后,在校也挺自卑,成绩也在下降。临走,老张拿出几百元,托付班主任转交,还不让说出名字。日子久了,老张一趟,两趟,三趟……每次去学校,总少不了给个二三百。小帅知道真相后,便主动与老张通了电话,也对爷爷说出实情。渐渐地,小帅有了自信,成绩也一点点地往上升。2017年高考,老张为小帅在宾馆包了一个房间。老张还请了假,用车送,用车接,他爱人还把小帅的换洗衣拿回家。几天下来,老张没让他爷爷花一分钱。

高考放榜了,小帅没考上本科,不想走,还想复习一年,可家境又不允许,他爷爷也是左右为难。老张知道后,又来到老钱家,与爷孙谈心,让小帅坚定了复习的信心。

复习,学费是很贵的。老张就一趟两趟地往学校跑,三番五次,校长也挺感动,便减免了小帅的学杂费。2018年,小帅考上了滁州学院。上学前,老张又为小帅多番联系,争取到了读大学期间的助学金。

现如今,我们见到小帅爷爷时,他总是乐呵呵的,逢人就说老张好,“老张恩德一辈子也不能忘啊!”

种菜走上致富路

贫困户钱国兵那半亩多的三个蔬菜大棚内,瓜果和蔬菜正在疯了似地生长,有的已经上市。那一阵阵从田野里飘来的蔬果香,让老钱开心地笑了。

2017年,早秋的一天,他的帮扶人老何来走访时,老钱就把建大棚种蔬菜的想法说了出来。老钱是个种菜能手,却苦于没有资金。建几个蔬菜大棚,就材料也得一二万呢。老何回来后,就处处留心,当他得知有个种粮大户在圩田里堆放着一堆废弃的育秧大棚骨架时,老何跑去了,要用钱买下来。这个种粮人知道老何的心意后,很是感动,不仅没收钱,还无偿地提供人手,用两天时间,帮老钱安装搭建起三个蔬菜大棚。

从那以后,老何还和县上一名种菜技术专家联系上,时不时地请他来指点,送技术,送种子,让老钱吃下了“定心丸”。

又是一个扶贫日,我去了老钱家,老钱正在地头收割韭菜。看见是我,就连忙放下手中活,与我攀谈起来。当我问他收入时,他掰着手指对我说,“一年下来,总的收入三四万,仅种菜就有一万多,脱贫没问题呀。”2017年,他申请脱了贫。

心连心 一家亲

“心连心,一家亲。”如今,在黄仪村,在帮扶人与贫困户之间,他们来往多了,相处久了,事办实了,心更近了。

又是一个扶贫暖心日。那几天,在田地里,在灶头上,在鸭棚边,我们的帮扶人又来走“亲戚”了,又来串门了,来问问今年的收成,来问问可遇到啥难事。贫困户们也一个个地把帮扶人当亲人,说说心里话,吐吐心里的苦。贫困户钱志成见到他的帮扶人小陶一大早就来了,便在鸡窝里掏出几个鸡蛋,一碗糖打蛋热腾腾的,端到小陶手上。贫困户钱金梅得知他的帮扶人小陈上午来串门,就早早地上街称了肉买了鱼,要留小陈吃个中饭。贫困户夏玉胜父母去世时,他的帮扶人老许知道后,急忙赶去送老人最后一程。

帮扶人老胡的家境不好,妻子得了瘫痪,常年卧床,请人照料,他父亲也九十多岁,需人照看。可他的贫困户钱来胜的家庭更是困难重重,老夫妻俩带着一个生了重病的儿子和九十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逢年过节,哪怕老胡手上再紧,也要挤出钱来送到钱来胜的手上,一年下来,也有个二千多块。2018年,老胡跑上跑下,帮钱来胜落实了扶贫贷。之后,老钱做起小生意,有了稳定收入,老胡才放下心。

2017年的寒冬,当帮扶人小黄驱车千里,在夜里十一点多钟,在大别山区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他的在工厂打工的贫困户钱龙玉时,送上春节慰问金。六十多岁的老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蹲在地上哭了。

村里有了“钱钵子”

夏熟了,田野里一片片金黄。

傍晚时分,在村支书老钱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大棚蔬菜基地。2016年,黄仪村通过项目投资和合作社筹资,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大棚蔬菜园,当年就见成效,成为村里稳定的收入来源,村里有了“钱钵子”。

站在地头上,一眼望去,那五十多亩的大棚蔬菜园内,人头攒动,一片忙碌。有的抬着箩筐,有的挑着竹篮,将堆放在地垄田头上的冬瓜、西瓜、西红柿、豆角、辣椒等,一筐筐,一篮篮,运进蔬菜储存间内。公路旁,来装运蔬菜的小货车,走了几辆,又来了几辆。

不远处,在大棚蔬菜园东头山岗上,是偌大一片太阳能光伏区。夕阳下,阳光折来,照在银色大棚上,星光点点,如同数不尽的金子,落进他们的竹篮里。

村支书告诉我,就大棚蔬菜和光伏两项,一年下来,村里收入就有十几万,贫困户每家固定收入也有四五千。有的贫困户不能外出打工,就在这里种菜挣钱。

我点点头,望着眼前这位脸庞黝黑的农村领头人,由衷地感到:是党的好政策,是他们,让贫困群众赶上了好年头。

一年又一年,扶贫,连着党的心,连着干部的心,更连着群众的心,有苦,也有甜,当看到贫困户走出贫困,过上蒸蒸日上的生活,所有的付出,是那样无怨无悔。

当我合上扶贫工作笔记时,心里满满的,如同七月的夏熟,涌向金色的土地。

新闻推荐

灾后卫生防病工作开展

本报讯(记者李莉)连日来,市爱卫办组织人员深入枞阳县麒麟镇、郊区老洲镇、义安区老洲乡等地,实地查看村民安置点、乡镇自来水...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