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不服输 小康路上显身手

铜都晨刊 2020-06-18 14:35 大字

方爱春为泥鳅“打针”,培训残疾人。

方爱春与妻子共同见证基地的收成。 本文配图由方爱春提供

收获小龙虾的方爱春。

方爱春陪同省里专家走访安徽省水产学会枞阳县服务站暨专家工作站。

■ 本报记者 陈劲松 姜蕊

在G347的一岔路口,有一条通向枞阳县藕山镇大港村的林荫小道,往里走上几十米,便是拥有千亩龙虾养殖基地的枞阳县金沙特种水产养殖农民合作社。6月5日下午,户外大雨滂沱,方爱春拄着拐杖风尘仆仆地从外面赶了回来。“方老板不仅是咱这里远近闻名的自强模范,还是引领乡亲摘‘穷帽’的致富能手!”基地里的村民们不禁夸赞道。笑容可掬,自信乐观,这是在简单交流之后,记者对方爱春的初步印象。很难想象,这个在三岁因为小儿麻痹症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落下病根的男人,是怎样度过这几十个春秋;很难想象,因病致残的他不仅没有被生活打倒,反而是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走上了小康幸福路。

渡船上嗅到商机

41年前,方爱春出生在枞阳县藕山镇大港村。一家六口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父亲则靠拉板车肩负着维持一家人生计的重担。天有不测风云,3岁那年,不幸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方爱春因为医生误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落下了左腿残疾。

1988年,方爱春的父亲开起了家庭式小饭店,但生意总归不是太好,于是,一番深思熟虑后,1996年,方家正式开始经营渡船生意。初中毕业后的方爱春也加入了“父子兵”的行列,虽然腿脚不便,但他依然坚持帮忙,售票、烧菜,只要能做的他从不推脱。

2002年,换了池州班线后,渡船的生意更是一路向上,红红火火。在渡船上工作十多年的方爱春不仅从父亲和哥哥身上学到了很多生意经,更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发现了另一个商机。“我在船上工作时,发现有些乘客带着一筐筐泥鳅,在与他们交流中获悉,原来养泥鳅也是他们赚钱的门道。”方爱春说。

后来,哥哥在父亲经营渡船的基础上开起了船舶公司。2010年初,恰逢镇上旧房拆迁,方爱春决定利用这笔拆迁款经营水产养殖,然而却迎来了家人的反对。性格刚烈的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义无反顾地尝试了起来。不过由于对这一行当比较陌生,野生苗种死亡率超出预期,损失了20多万。

“既然决定了,我就不会放弃!”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令他奋起再战。他考察了一些成熟水产基地的苗种,请教了专业的老师傅,经过一年的摸索,终于掌握了养殖技巧。他并不因此故步自封,而是在获悉“世博第一菜”大受欢迎后,融会贯通,试着养起了新品种沙塘泥,并将其销售到旅游城市,新的尝试迎来新的商机。几年时间里,方爱春凭借其不屈的韧劲,不仅赚回了本,而且还小赚一笔。

2012年,“啤酒小龙虾”成了老百姓炎炎夏日里聚餐的不二之选,向来走在“前头”的方爱春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商机,不仅养起了小龙虾,还开发了100亩稻田,创建了稻虾共养基地。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方爱春通过土地流转,一度将周边的养殖规模扩大到400亩,如今更是扩大至1280亩。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致富不忘家乡人。2012年,方爱春成立了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通过出资、出力、出地等形式与其合作经营水产基地,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从过去打工不足1万元到现在的3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方爱春还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开办了职业农民培训教室,义务帮助村民培训水产养殖技能。去年20多位贫困户在掌握这些技能后纷纷自己开办养殖基地,自力更生,人生走上了新台阶。

窗外,雨还在下,方爱春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起了刚刚在镇上开会时得到的消息,“镇里打算推动龙虾熟食加工,对于我们水产养殖户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商机。”创业多年来,方爱春紧跟时代脉络,乐于接受新事物,并在一次次浪潮中积极向前奋进。

2018年,方爱春将水产销售搬到了线上,在淘宝、拼多多等线上平台试水,前不久他又开始在阿里巴巴批发平台上销售,以批发的形式辐射江浙沪等地,今年以来,在该平台营业收入达20多万。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铜陵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副会长单位,方爱春计划接下来在基地新增龙虾垂钓、就餐等休闲娱乐一体的农家乐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发展推动产业发展。

虽然学历不高,但却注重学习;虽然身体残疾,但却身残志坚,敢想敢做、敢为人先;虽然父辈没有留下丰厚的财富,但却传承和发扬了父辈骨子里坚韧不拔和务实创新的精神。一路走来,伴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与推动,方爱春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吃得苦肯钻研”的劲头,闯出了一条特种水产养殖的致富路。

新闻推荐

下班“摆摊”卖米面 助销扶贫农产品

本报讯(记者方盼亮)“阳光扶贫,你我同行。”连日来,每到夜幕降临,总能在石城大道一家超市小广场前看到一个特殊的“摊位”,几名...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