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一座桥同辉

铜陵日报 2020-06-16 14:35 大字

□ 钱新华

有的人炫耀自己见多识广,常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桥和路就像人生履带,或者说无数个人生叠加就是桥和路。

我这里要说得也是一座桥,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建桥者为五百年前本家一位名叫钱如畿的先人。这桥坐落在距枞阳县城北约40公里的麻溪河上。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9日,钱家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对钱氏家族来说,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与鼓舞!

据枞阳钱氏家乘及相关史料记载,钱如畿(1485~1533),字公锡,明弘治年间贡生,曾官至浙江布政司都事。一个明代布政司都事,究竟是多大的官?我并不清楚。而百度说这一职务,在明代官员的位阶中,相当于当时的中层官员,清朝沿袭,正式定为正四品绿营武官。他系作者上十五世远祖钱如岳(1466~1520)堂弟,擅长古文诗词,著有《柳溪遗稿》若干卷存世。家谱说他因不屑于当时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风气而归隐故土。

或许是受钱氏家训家风的熏陶,如畿不仅淡泊名利,而且乐善好施。每遇灾年,常常施粥于路人,或见身边有穷苦人家断了炊烟,总要嘱家人送去一两斗米接济一下,因此被乡人尊为“钱大善人”。

明弘治年的某个夏日,归隐田园的钱如畿,路经麻溪河王家渡,见这条河不是太宽的河水,却阻断了两岸的行人,给当地百姓带来诸多不便。沉思良久的他,心想,自己是不是该为这里的乡亲做点什么。于是他找到地方,说要从自己养老的俸银中拿出一笔善款建桥。此等好事,地方乡保长们当然是求之不得。一边请来了当地的一些能工巧匠共商建桥方案,一边动员当地民工投劳。斗转星移,冬去春来。一座气势恢弘的大石桥终于赶在汛期来前建成了。开通之日,地方自然要请钱如畿到现场题写桥名。慈眉善目的钱如畿,手捋美髯,在众人的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命笔,行云流水般的写下了“柏家渡桥”四个桌面大小的字。意思是,因原渡口叫王家渡,又有柏氏家族聚居河东,故名柏家渡桥。而当地百姓却不大习惯叫柏家渡桥。在他们眼里,既然建桥善款全部来自钱如畿,那么该桥就应该称“钱家桥”。

这座雄伟壮观的大石桥,在当时来说,其影响力不亚于今天的一座长江大桥。用今天的话说,当地的区位优势明显提升,一些商家先后云集于此,渐渐形成了一方小集镇。而新兴的小镇名字,也顺理成章的叫“钱桥镇”,并一直沿袭至今。

沧海桑田,经历了数百年风雨考验的大石桥稳如泰山。到了清道光二十年(1840),当地人对桥更是呵护有加。并在桥身立下护桥公约碑一块,以资永久保护。清光绪二十年(1894),该桥进行了一次修缮,并有捐款者与重修记事等石刻,记载着其修建经历及管护诸方面的条款。

钱家桥,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这是一座三孔二垛,花岗岩质石拱桥。全长34米,宽4.4米,高7米。桥垛逆水流向,呈船头尖形。分水墩为条石垒筑而成,桥面由长形条石铺架垛之上构成,砌筑错落有致,沉稳坚固。两旁石雕,蹲狮望柱;栏板饰有翼龙、飞蝶、花卉等精美图案。古朴典雅,镌刻精细。对研究明中期石雕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五百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虽说不够长,但也不算短。钱家桥依旧还是当初那个模样,依旧静静地横卧在古麻溪河上,依旧任凭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从他身上跨过,依旧以欣赏者的姿态,看河水落下涨起。昔人已远去,留下的只是一道如虹的桥。而这桥就是如畿的化身,他静静地卧在这里,看日出日落,赏麻溪河岸柳絮飘花,听流水潺潺,与日月同辉!

新闻推荐

枞阳县科技支撑管产品服务质量保民生

本报讯(章洋)今年来,枞阳县加大产品服务检验检测检定项目投入力度,增加人才储备,以科技支撑源头管控产品服务质量,着力保基本民...

枞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枞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