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廉洁励志故事 云新海

淮河晨刊 2020-05-20 07:32 大字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出生于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后因动乱和工作需要迁居到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西)这个地方,官至大司马,是东晋著名的军事家,著有《逊位表》《祖国赋》等名篇文集行世。

陶侃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又是江南的少数民族,在西晋风云变幻中,他凭借个人能力,冲破当时“上门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政治所设置的入仕重重障碍,一步步成为东晋名将,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政绩,为东晋初年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他的遗闻轶事。也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在这里我主要想说说陶侃年轻时的几个廉洁励志故事,给今人以启发和思考。

一、陶母的严格管教

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纵观历史上有极其严格的家风,深受其母亲思想熏陶而有建树的名人,莫过于中国的“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孟子)、陶母(陶侃)、欧母(欧阳修)、岳母(岳飞)。这四位伟大的母亲,家喻户晓,广为传颂,并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一生,成为学习的典范。

陶侃当时出生在寒门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好母亲,良好的家风熏陶成就了陶侃的人生。

明朝张九韶在《重修陶母基记》中赞誉道:“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才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其意是说,“世上做母亲的,如果都能像湛氏这样教育孩子,那么,国家就不愁没有人才可用了,而天下也就没有不讲道理的恶人了。”

清朝程作舟曾写一首《延宾坊》赞扬陶母湛氏:

士行真男子,湛氏非妇人。妇人爱青鬓,金珠不为珍。

仓卒为宾剪,令名从此成。岂曰能结客,一发引千钧。

截江用竹苎,其智本慈亲。寄言坊下女,切莫笑清贫。

可见,陶侃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和陶母的谆谆教导。

据记载,陶侃八岁时父亲去世,陶母湛氏与陶侃两人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贫寒,她平时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交友。但陶母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含辛茹苦抚养儿子,立志要让儿子出人头地,从小就对陶侃管教很严。在交友上,让陶侃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她更加注重家风培养,严格要求儿子而成为典范,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广为流传。

“截发筵宾”典故。当时,鄱阳县有个孝廉范逵(孝廉是各地方推荐到朝廷去做官的人选),是陶侃的朋友。有一次,范逵访贤遇上大雪,正好路过浔阳,就到陶侃家来借宿。陶侃家贫如洗,又是冬天的晚上,很难找到草料喂范逵的马。陶母湛氏就把自己床上的新草席悄悄铡碎,用来喂马。还偷偷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给邻居,换钱买来鸡鸭鱼肉款待客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道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头发是不轻易损毁的。陶母的如此之举,足见她待客之诚心。范逵后来知道了真相,非常感动,并感叹道:“不是这样的母亲也生不出这样的儿子!”后来,范逵就力荐保举陶侃,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任督邮,兼枞阳县令。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之路。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封坛退鲊”典故。据说,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时,监管渔业。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其意是,“你现在只做了一个小吏,就把公家的东西拿回来给我,你以为我会高兴吗?你送给我的不是一条鱼,而是一块心病,让我天天为你担心。”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二、陶侃的廉洁自律

陶侃年轻时志向高远,注重友谊,特别是踏入仕途后,为官清廉,工作勤奋。当时尚书梅陶评价他:“陶公机智明察如曹操,忠顺勤劳如诸葛。”

注重孝道友情。有一次,张夔的妻子生病了,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当时大雪天寒,主簿等僚属们都感到为难。这时候陶侃未忘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他站出来说:“侍君侍父是为臣为子之义,郡守夫人,就同我们的母亲一样,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于是主动要求前往。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孝道和友谊。

“陶侃运甓”典故。陶侃自从军十余年间,已功名卓著。当时因为军功和势力威胁到了丞相王敦的利益,故王敦将陶侃贬到广州去了。但陶侃并不甘心于在边州当个刺史。他在广州期间没什么事情可做,便每天早晨起来把一百块砖从屋里搬运到院中,晚上再把这些砖一块块地搬回屋里。别人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陶侃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晋书·陶侃传》。其意是说:我致力于收复中原大地,要是我安逸下来了,恐怕以后就不能担当收复中原的大任了。他勤勉励志竟然如此,人们都十分佩服他。这件事情慢慢就传开了,便有了“陶侃运甓”这个典故。

“综理微密”典故。有一次,陶侃路过都尉夏施的家,看见一棵柳树,便问夏施,这不应该是西门的柳树吗?怎么偷来种到你家里来了?夏施当时很惊恐地谢罪,承认自己在军营栽种柳树时,顺手拿回来一棵,种在自家院里的,最后,自己乖乖地把树移回去,这个部下从此再也不敢偷公家的东西了。还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的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小子自己不种田,还糟蹋百姓的稻子!”陶侃立即命令将这个人捆绑起来,狠狠鞭打了一顿。所以在他管辖的地方,尽管战乱不断,百姓却能安心耕作,维持生计,社会风气较好。陶侃的这种“纤密好问”,精于吏职,勤于察访的工作态度,被当时的人们比作西汉的赵广汉。百姓为了歌颂他,发明了一个新词叫“综理微密”。

“珍惜光阴”典故。“珍惜光阴”这个词语人们经常使用,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这个成语典故出于哪里。陶侃生性聪慧敏捷,为官勤恳,管理严格。每天将自己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不敢浪费半刻光阴,也不会让一件事情积压。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从不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接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有一次他在巡查军务时发现,个别部下有人酗酒、赌博时,他就没收他们的酒具赌具,扔到江里,对明知故犯的人,还要军法处置。同时,他对这些部下说“大禹是圣人都不敢休息片刻,至于我们普通人更应该珍惜每分光阴,能给后人一个交代。而你们怎么能够吃喝玩乐呢?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

“孝子约酒”典故。陶侃后来成了东晋名将,朝廷重臣,但依旧时时刻刻谨记母亲的教诲,他每次宴请时,喝的酒都一样多。别人不解地问他。陶侃回答说,我年轻时答应过母亲,每次喝酒时都不会超过这么多。后来这件事就成了一个词语叫“孝子约酒”。同时,亲友送东西给他,他一定要先问明白是怎么得来的,若是自己出力得来的,即使礼物轻微也很高兴,回赠的东西更多。若这礼物来路不正,则严厉斥责,绝不收取。

陶侃七十多岁后,屡次要告老还乡,幕僚们苦苦挽留。到七十六岁那一年,得了重病,他派人到建康去请求辞职,将自己的所有官印和官服,都送归朝廷。同时,他还把所有军资装备和牛马船只,一律造了清册,亲自给仓库上了锁,贴上封条,委托部下暂时管理,等待移交。陶侃自己上船,回到长沙的封邑去。幕僚们送他到江边,他说:“我已经老成这样,手脚都不灵便了,想回家享清福也不行了。”船离开武昌的第二天,陶侃病死在途中。

作者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新闻推荐

周喜安在铜调研督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强调扎实做好“六稳” 全面落实“六保”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丁纯胡启生赵振华等参加

本报讯(记者孙照柱)5月7日至9日,副省长、省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督导检查组组长周喜安率队来铜,传达中央和省有关会议精神,深入...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