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陵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铜陵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组

铜陵日报 2020-03-17 16:22 大字

内容提要

“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过去是开启铜陵转型发展之门的“钥匙”,未来也将是铜陵进一步转型发展不可动摇的思路。不管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条思路都不能丢掉,关键在于赋予其适应新时代新的内涵、新的内容。

铜陵是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铜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以铜立市,以铜兴市,现为世界500强企业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新中国冶炼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家铜业上市公司均诞生于此。长期以来,铜陵执著探索和实践资源型城市转型,自觉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开启铜陵转型发展之门的“钥匙”,就是“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

一、铜陵转型发展的主要成效

铜陵为探路转型发展,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破解产业“单打一”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在本世纪初就率先在全省进行资本运作。尤其从2009年入列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以来,铜陵提出了“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上执著探索和实践。近几年来,坚持生态优先,注重高质量发展经济,使“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逐步变成现实,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转身。

(一)成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铜陵始终坚持“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发展思路,紧紧抓牢铜产业这个根基,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产业,铜产业朝全链条、高价值方向延伸。国际铜加工协会评价铜陵为“中国铜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近几年,狠抓“三重一创”建设,培植“企业树”,打造“产业林”,富乐德长江半导体晶圆再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万华秸秆、有色铜阳极泥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核连续四年优秀、全国唯一,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连续三年优秀、总评优秀。2016年,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产值居全省首位。2017年,入列全国首批建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18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首次绩效评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经验在全国会议上推介交流。2019年,铜陵有色入围世界500强企业,主体信用通过3A评级,总投资18.9亿美元的铜陵有色米拉多铜矿试生产,金冠铜业为世界最大规模阴极铜冶炼厂区;圣奥化学入围全国第一批“小巨人”企业;6户企业成功挂牌省专精特新板;6户企业获安徽企业综合100强;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入列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级铜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荣获“2019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出台全省首个数字城市顶层规划,以冶金、化工行业数字化应用为突破口,“工业-环境大脑”入选工信部百家大数据优秀案例。

(二)形成循环经济“铜陵模式”

铜陵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突出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加速推进了铜、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的循环化改造,将沿江化工企业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双减”行动与化工、电力、水泥等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全面实施冶炼、水泥、发电等行业万吨硫减排、万吨硝减排和千吨烟尘减排工程,形成了组团式集成化节能减排系统效应。围绕设备更新换代、节能降耗、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促进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工业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62个,富鑫钢铁改造提升、泰富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环保项目进展有序。铜陵矿山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铜冶炼硫资源回收利用率和水泥生产协同处理生活垃圾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陵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市,秉持“吃干榨尽、循环发展”的理念,构建尾矿、磷石膏、炉渣、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条,积极建设国家无废城市,在全国率先打造循环引领、产城融合、三生共赢的循环经济升级版,循环经济“铜陵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

(三)蝉联全国最幸福最安全城市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长江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的铜陵样板。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创新实施矿山山长制,建成了大铜官山公园,长江生态廊道、东湖西湖湿地三大生态屏障,打造了总面积300平方公里的生态廊道和天然氧吧。迎“臭”而行,铁腕治污,全市7条城市黑臭水体初步完成治理,城北污水处理厂和狮子山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城市黑臭水体正逐渐远离美丽铜都。昔日脏乱差的滨江岸线变为美丽的“外滩”公园,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18年,PM2.5、PM10平均浓度比分别下降17.4%、15.1%,分别居全省第7、第6位,全市优良天数居全省第三,铜陵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13.7%,居全国第13位。2019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9%,位列全省第三。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质量稳居全省第三。铜陵蓝、铜陵绿成为城市最亮色。与此同时,均衡教育的“铜陵经验”在全国产生重大反响,全省首家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安徽大江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北师大铜陵学校加快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试点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成功入列全省唯一的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近几年来,先后蝉联全省唯一的“中国最安全城市”“中国幸福城市”“安徽最幸福城市”,铜陵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二、铜陵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

挥“压舱石”作用。从重点监测的7个主导产品均价来看,2019年下降的品种有6个,其中富鑫螺纹钢、有色电解铜、精达漆包线、有色硫酸价格分别下降了3%、6%、1.9%、3.2%。

(二)产业层次不高

铜陵产业层次还处于中低端,全市规模工业中铜、化工、建材、钢铁冶炼、电力等五大原材料工业占比接近90%,产业层次低,仍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的“二高”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除铜基新材料产业规模较大以外,其他产业发展规模仍有待提高,尽管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但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重大项目尤其是引领性、标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缺乏,投资规模大的单个工业项目更少。从近几年新引入的新兴产业项目来看,发展普遍不快,有的甚至已经停产停工。如沃特玛电池项目暂时停产、诚创手机产量大幅下降、奇点汽车投产遥遥无期,都没有形成新动能。2019年,共460个工业项目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96.4亿元,平均每个项目完成投资4270万元,而2018年单个项目投资达到6956万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下降幅度达到38.6%,工业项目投资接续乏力。县区经济支撑有限,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三)创新能力不强

铜陵科技实力先天不足。全日制本科以上高校仅有一所,且以文科类为主,除有色、铜化外,还没有第三家像样的科研机构,支撑铜陵市发展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不多,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不够完备,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整体创新实力不强,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以铜基新材料为例,由于缺乏关键技术,除铜线材外,大部分铜加工产品技术还不过关,高端的铜基新材料加工技术和设备仍旧为欧洲、日本等少数国家掌握。虽然近年来铜陵市引进了以高维林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和团队,在铜加工个别领域有所突破,但从整体上来看,铜陵市铜加工水平仍属于较低的水平。

(四)人才严重短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铜陵人才吸收力与周边地区相比优势不明显,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较少。铜陵籍高校毕业生回铜意愿不强。市辖三区(不含枞阳县)每年考取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2500人左右,回铜报到1700人左右,在铜就业1400人左右。枞阳县每年考取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5500人左右,回枞阳报到2000人左右,在枞阳就业仅200人左右。尤其是铜陵市有色、铜化、铜峰等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铜陵市不仅缺创新人才,而且更缺产业工人,用工慌已成为投产企业不能达产的重要因素。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工学院每年毕业生留铜就业数量仅占全校毕业生的5%。

(五)园区载体不足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呈饱和之势,铜基、化工、电子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规划新的园区。如,化工园区建设规划多年,始终未曾落地,导致化工新材料产业错失发展良机;电子新材料产业自晶威特电子搬迁至合肥后,现有产业也呈萎缩之势,迫切需要进一步重视电子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铜基新材料方面,有色公司因战略需求以及铜陵市载体不足等问题的约束,也有部分项目在合肥、池州等地布局。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较重,江北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不少短板。

(六)生态环境仍有压力

铜陵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源的高消耗、“三废”的高排放和土地的高扩张,这种粗放外延、非绿色的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并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尤其是矿山、裸露山体治理面积大、任务重。随着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出台,以及铜陵市水清岸绿产业优方案的深入实施,迫使铜陵市要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唯有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进入新时代,转型发展不仅是世界潮流、国家命题,也是铜陵的战略抉择和紧迫任务,产业的转型升级乃是转型发展的核心。铜陵面临传统主导产业支撑不强和接续新兴产业动能不足的双重压力,产业转型升级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工业下行压力较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国内经济面临成本快速上升、金融去杠杆、环保约束强化、快速老龄化、“脱实向虚”等方面的挤压,下行压力较大。在这种复杂的严峻形势下,铜陵工业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2019年,零上报企业创近年来新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零数据上报的企业占全部规上企业数超15%。中小企业产值出现群体性回落,全市亿元以下企业产值较去年同期下降191.1亿元。因主导产业价格波动,骨干企业未能发

三、铜陵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平台上发展,努力把铜陵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再创铜陵工业新优势,为资源枯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示范。要“超越铜”,深度谋划推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加快建设5个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围绕工业机器人、工程塑料及耐高温特种纤维材料、新药创制、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及封测装备、智能汽车及通用航空装备等5个重大工程,编制产业发展路线图,果断落子布局,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大力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铜陵文化旅游业,打响“铜冠天下·文誉古今”的文化旅游品牌。大胆探索将氢能源产业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来培育,全力推动铜陵市氢能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要坚持“项目为王”

从铜陵空间格局和产业比较优势出发,编制推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一批体量大、辐射强、品质高的精品项目,为铜陵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深入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把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谋划招引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以“见工地、见设备、见产品”为标准,以“亩产效益”论英雄,每年都力争引进1个五十亿元以上的中高端制造业项目。深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一个口子牵头、多头跟进服务”的项目引进推进新格局。探索建立创新飞地、共建招商资本等新模式,借势借地借人才,使得人才“不为我有、但为我用”、企业“研发在外、创业在铜”,助力技术、人才、项目的不断输入和转化。要广泛收集央企发展规划、主导产业、投资方向等信息,贴近央企主业发展和投资重点,精心谋划合作项目,积极开展战略合作。要调研了解国防和军队科研院所相关动态及外地军工企业内迁动向,争取国防和军队科研院所对铜陵的支持,关注军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四川绵阳、宜宾,陕西汉中等地的内迁动向,争取国防和军队科研院所的军工转移技术在铜陵转化应用,及时引进军工企业来铜发展。

(四)要打造循环经济升级版

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紧抓产业、社会、城市循环和循环模式创新,突出主题创建和机制保障双轮驱动,打造“循环引领、产城融合、三生共赢”铜陵循环经济升级版、长江经济带低碳循环发展新样板。突出提升产业循环标杆,重点实施铜、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等产业循环化升级再造工程,构建迈向中高端的循环型工业,打造领跑和并跑国内外的产业循环链。不断提升社会循环水平,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废弃物处理体系,深化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强力推进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资源枯竭型城市建设“无废城市”样板。

(五)要坚持创新驱动

对于铜陵来说,开放创新就是要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共享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成为长三角创新格局中的重要节点性城市。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按照“战略引领、政府导向、社会参与、企业联动”的原则,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创造深度融合,积极谋求与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同构建体系健全、服务配套、特色鲜明的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铜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落实与上海松江区战略合作,探索与张江高科、临港松江科技城等结对共建“特色园中园”。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推动合铜发展带建设,对接融入G60科创走廊。加强与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对接,联合中南大学等一流的铜产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及研究机构,建立铜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点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铜冶炼及深加工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产业链的前沿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程研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积极打造技工强市,创新市校合作新机制,支持铜陵学院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高水平技能型大学,推进大江职业教育集团多元化发展。

(六)要打造产业平台

按照高质量要求,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集聚等途径,整合转型提高产能利用率,积极争创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铜陵经开区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努力将铜陵市经开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在合铜发展带布局新的现代绿色精细化工园区;加快江北新区建设,打通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的主通道;在推进皖中南B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基础上,继续争取申请建设综合保税区,着力引进跨境电商服务中心。

(七)要坚持生态优先

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转型发展全过程,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采石场、尾矿库生态修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培育壮大绿色制造,鼓励发展绿色产品,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山长制,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严格惩治各类污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抓好生态环境治理,促进水清岸绿产业优有机结合,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经济更繁荣,加快使铜陵成为我国工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样板。

(八)要优化发展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以“颠覆性、开创性”的改革创新举措,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多评合一”等制度改革,以此撬动各领域改革,释放和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创新活力,努力让群众办事创业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顺应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促进铜陵与长三角地区的要素流动,着力在“长三角所需、铜陵所长”上狠下功夫。树立一切工作都是服务于发展、服务于人民这个中心的新理念,不断落实正向激励措施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以时不我待、抓铁有痕的干劲投入到铜陵转型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打造铜陵优良的发展环境,以环境优势增添发展优势。

(课题主持人:方元,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委改革办副主任、市社科联副主席)

“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过去是开启铜陵转型发展之门的“钥匙”,未来也将是铜陵进一步转型发展不可动摇的思路。没有产业的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就不能成功。因此,不管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条思路都不能丢掉,关键在于赋予其适应新时代新的内涵、新的内容。

(一)要“抓住铜、延伸铜”

制定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涉铜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全力推进涉铜产业迈向中高端。聚焦铜这一首位产业,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做强铜采选冶、精深加工、研发、检测、资源再利用于一体的铜产业体系,促进铜产业二次转型,加快铜产业“互联网+”改造,全力构筑覆盖全球的铜资源供应网络、世界领先的铜“采选冶”解决方案供应基地、国际一流的铜基新材料制造及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推动铜陵由中国铜产业基地向世界铜产业高地转变。要以铜为基,高水平建设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铜基新材料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拓展延伸铝合金轻型合金、高品质特殊钢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和要素配置能力,努力将铜陵打造成为世界铜基新材料产业中心。深化市企合作,全力支持铜陵有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打造共兴共荣的“命运共同体”。鼓励有色、铜化等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和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推进铜产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基于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国内领先,铜陵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第一批名单,全省仅4个集群入列(其中合肥3个),建议努力争取国家和省里对铜陵市先进结构材料集群建设给予配套政策支持。

(二)要“不唯铜、超越铜”

要“不唯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三重一创”为抓手,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使新兴产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努力形成铜陵新材料产业等若干个全国重要的、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快进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在更高的

新闻推荐

扶贫基地生产忙

3月12日,枞阳县浮山镇太平村的金银花种植扶贫基地里,工人们在忙着修剪树苗。据了解,该扶贫基地占地100亩,采用“公司+基地+贫...

枞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枞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