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陵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研究

铜陵日报 2020-01-06 10:23 大字

铜陵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

谋划“铜陵制造2025”,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是铜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实现新常态下“双中高”的重要支撑;是铜陵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铜陵加快“调、转、促”步伐、实现城市转型新突破、全面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的重要抓手。

一、研究背景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对“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通知》指出,通过创建示范区,鼓励和支持地方探索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对于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加强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铜陵建市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拉动投资、带动消费、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1956年,铜陵工业产值仅5448万元,2000年、2011年分别突破百亿、千亿大关,至2018年全市工业产值已到2254亿元,2018年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18亿元,全省第三。如今,铜陵已经成为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最大的挤出模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轨道交通设备及环境监测设备生产基地。现有主营业务收入千亿级企业1户、百亿级企业3户,铜陵有色已经发展成为以有色金属产业和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国际化企业集团,2019年首次迈入世界500强,精达集团是全球前三、亚洲第一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铜峰电子是世界最大电工薄膜生产企业。当前,铜陵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谋划“铜陵制造2025”,就是为了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铜陵市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

二、发展现状、

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发展现状

1.总体实力有提升。2018年,铜陵制定实施“1365”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入列省第三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居全省第2位;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72个,新增省级名牌和工业精品19个,工信领域行业标准领跑全省;“工业大脑”成为阿里系国内首个区域性工业大数据平台,在杭州云栖大会上向全球发布,铜官数谷建成并投入运营;规上工业利润增幅居全省第5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全省第一。2019年12月,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节点(铜陵)正式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节点(铜陵)是安徽省第一个标识服务节点,重点结合当地冶炼、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行业开展标识应用。铜陵市政府与阿里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组建安徽长江工业大数据公司,承担铜陵标识服务节点的建设运营。

2.转型升级有成效。2019年10月,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名单中,铜陵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在列,全省仅4个入列(其中合肥3个)。该产业集群谋划重构铜基新材料产业体系,制定半导体、网联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下游规划,引导与集成电路引线框架、伺服电机等高端应用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已建立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36个,高新技术企业27家。近年来,制修订约30项国标行标,获300多项发明专利,电磁线、内螺纹管等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该产业集群正逐步成长为全国铜材加工领域配套体系完善、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集群,力争2025年铜基新材料产量超200万吨,被国际铜加工协会评价为“中国铜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铜陵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在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打造了“循环引领、产城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循环经济升级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铜陵模式”向全国推广。

3.技术创新有亮点。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铜陵建设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具有突出的优势,2019年4月,铜陵市召开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暨“四送一服”科技成果对接会,对接会共有常印佛等15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参会;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50家院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携带科技成果参会,铜陵市30余家企业研发的50多件科技创新产品在会场展示,100多项企业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与院所、高校进行对接,并在会上进行科技项目路演、科技成果发布、科技洽谈对接。2019年,铜陵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200家大关,达217家。发明专利授权增速、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指标连续11个月位居全省第一。7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获省支持,获得扶持资金4300万元,扶持资金居全省第二,立项数居全省第三。新认定8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45家,全市高企总数达216家,高企与规上工业企业之比达38%,比例居全省第四。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10项,争取资金1500万元,立项数和资金数均居全省第三,全年对上争取资金超过7500万元,同比增长42%。铜陵市泰祥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国家科技部新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也是自2006年中科大科技创业园晋升国家级后,铜陵市第二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全市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总数居全省第四。

(二)发展机遇

1.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是“引进来”。目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加速推进,梯度产业转移大规模进行,为铜陵市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先进制造产业领军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为铜陵市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而且为铜陵市企业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助于加快“铜陵制造”向“铜陵智造”转变。

2.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带来了新红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创新型试点省市建设、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一创”重大部署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带来了制造业发展的新红利和新机遇,形成加快发展制造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3.铜陵立体交通格局带来了新优势。“十三五”时期,铜陵市综合交通水平跨上新台阶。陆路方面,铜陵市成为国家级高速(公路)京台高速、沪渝高速,高铁大通道的双十字交汇点;水路方面,拥有142.6公里长江岸线,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和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作为国家入境水果、粮食指定口岸正在加快建设;航空方面,九华山机场距铜陵市中心只有20余公里。铜陵市皖中南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立体化大交通格局的形成与完善,为人才、资金、产品、信息等各类要素汇聚创造了必要条件,为铜陵市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发展优势。

4.铜陵行政区划调整带来了新格局。2016年1月,枞阳县整建制划入铜陵市,形成“拥江发展”新格局,实现与合肥都市圈无缝对接,拉开了铜陵市“一带一廊、一主三副”的城镇空间新架构,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沿江经济带”和“合铜发展带”建设的深入推进,铜陵市必将加速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和外贸竞争新优势。

(三)面临挑战

1.产业转移优势逐步下降。一是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转移进程受阻。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出“制造业回归”“工业4.0”等计划,带来更多的技术封锁、知识产权纠纷和贸易保护等问题。二是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转移重点改变。东南亚、南亚、我国西部地区等新兴市场崛起,其低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国内外投资,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边缘化态势凸显。

2.区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很多制造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产业壁垒,区域发展差距不大,各地纷纷希冀通过发展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导致对优质项目、核心技术、高端人才、投资资金等制造业发展关键要素的争夺不断加剧,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铜陵市毗邻长三角经济发展地区,间隔芜湖、马鞍山、宣城等地市,处于各类要素资源的“洼地”,引进高技术项目、高端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困难较大。

3.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突出。从铜陵市看,资源依赖型产业占主导地位是铜陵市工业最核心的结构性问题,全市规模工业中铜、化工、建材、钢铁冶炼、电力等五大原材料工业占比很大,特别是铜产业一业独大。从产业发展生态来说,对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新生产业和新兴业态生长、集聚的环境相对较差,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和压力更大,发展制造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4.开放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铜陵经济总量偏小,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进出口总额都有很大差距,外贸依存度相对偏低。利用外资规模明显偏小,与其他发达城市差距很大。外向型大项目少,既是外经贸规模不大、结构不优、活力不足问题,也是圈区管理、B保等开放平台发挥成效的掣肘。

三、发展思路

(一)总体目标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坚持“腾笼换鸟”,重点打造以铜产业为核心的高质量原材料基地、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围绕铜、不唯铜,提升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铜都。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积极发展新型制造业,推动智能化加快发展。深度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铜陵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对外开放。培育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拓展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新思路,把铜陵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省战略部署,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三重一创”建设,以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千百十亿工程”为抓手,以高端化发展铜产业、规模化培育新兴产业、新型化改造传统产业“三化”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有地标、产品有品质、企业有品牌、行业有标准“四有”要求,实施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产业协同制造“六大工程”,到2020年实现制造业整体实力、创新能力、两化融合、质量效益、品牌影响力实现“五个新提升”,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铜陵特色的绿色高端现代制造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指导原则

1.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平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聚焦优势产业和企业,加强政府引导,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和手段,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尽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2.优势优先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发挥资源能源和区位优势,推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率先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加强规划衔接,支持和培育先进制造业快速成长。以各种优势的倍增、放大、叠加效应推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3.着眼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制造业强区需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合理规划制造业发展重点。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特色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4.创新引领和开放合作相结合。针对制约铜陵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实现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位嫁接,切实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能力。

四、发展对策

(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促进传统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是铜陵制造业的大头和重头。要“抓住铜、延伸铜”,聚焦铜这一首位产业,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做强铜采选冶、精深加工、研发、检测、资源再利用于一体的铜产业体系,促进铜产业二次转型,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要持续加大技改力度,改造提升化工、钢铁、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在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要以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为抓手,推进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推行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2.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铜陵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居全省前列,但“规模小、龙头弱、链条短”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要“不唯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使新兴产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要“超越铜”,深入研究谋划,果断落子布局,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大力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

3.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市建设,推广绿色制造技术示范应用,提升企业、园区、行业绿色化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主动压减过剩产能,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退出低效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和扭亏无望的亏损企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为发展先进产能腾出空间和容量。

(二)发挥创新主动作用

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推进实施制造业创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探索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2.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认真学习借鉴苏浙沪等先进运营模式,加大与铜陵市产业关联度高、专业特色强的长三角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度,深化与中科院、中科大、合工大等对接合作,共建一批研发平台和创新联盟,加强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3.提升质量品牌。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为契机,以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工业强基行动,实现“铜陵品牌”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升级。同时,要认真总结铜陵市工信领域国家行业标准建设经验做法,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大力开展“标准化+”行动,打造更多“铜陵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制造业升级中的助推器作用。

(三)发挥企业主体功能

1.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功能。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寻标对标,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等方式,加快“走出去”,积极融入国际化分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旗舰型、地标性企业,努力形成1个千亿级、8个百亿级、40个十亿级的企业梯队。要以国资国企改革为突破,加快企业市场化联合重组和整体上市步伐,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向制造业领域,重点支持有色整体上市、推进铜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2.培育壮大“专精特新”集群。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和中小企业希望工程,鼓励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企业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并举,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小巨人”“单打冠军”“配套专家”。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为处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时期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建立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的全金融产业链,推动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助推中小微企业裂变式成长。

(四)发挥产业平台优势

1.发挥政策平台优势。总结发扬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双示范市”建设的经验做法,坚持“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成极致”,用足用好各类政策平台,努力把首批做成首位,把唯一做成第一,切实发挥其政策、品牌、资金等综合效应。

2.发挥园区平台优势。各园区要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做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区。铜陵经开区要坚持以全省首批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高端铜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效益。狮子山国家高新区要在“高”和“新”字上下更大功夫,集聚更多创新创业资源,推动铜基新材料、光电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现代产业科技新区。

3.发挥服务平台优势。切实发挥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口废物“圈区管理”、进境水果(粮食)口岸等平台作用,积极申报建设铜基新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B型保税物流中心、铜期货交割仓库、铜及铜制品电商交易物流金融平台等,助推制造业加快发展。同时,要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专业金融、职业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设计中心、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新型业务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五)持续加大项目投入

1.攻坚重点项目。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对在建的工业技改、新兴产业等重点项目,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化保障、聚力攻坚,力争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同时,要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大载体,充实完善重点产业项目库,不断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

2.突破“双招双引”。坚持招大引强、招商选资、招才引智,主动引进来、走出去,抢抓“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机遇,深入实施“双招双引”首位工程,瞄准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及知名民企,加大对产业中高端环节、关键零部件、重大基础装备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中高端产业和龙头企业,以开放合作促进制造业升级。

(项目主持人:王 亮,铜陵学院教授,全省优秀教师,省级教坛新秀,省级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新闻推荐

枞阳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通“大动脉”59.8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将彻底解决

用上干净的自来水,枞阳县汤沟镇官锋村幸福组村民吴末银(右)和家人满脸欢喜。本报讯(刘洋刘敏文/图)“水第一、路第二,2019年最...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