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文旅融合交响 鼓文化自信风帆 铜陵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 本报记者 李莉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文化温度和气度。坐拥皖江的铜陵,青铜故里铜韵相传,文人之乡文风浩荡,近年来以“江拐弯、海调头”的雄姿,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于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这里,公共文化场馆创新服务。市级重点文化设施集中布局,在半径2公里范围内,集中布局建设了市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半岛”,充分发挥设施集聚效应。市文化馆改造升级为文化馆、数字体验馆、非遗展示馆三馆合一的综合性文化馆;市图书馆和各县区图书馆全部获评一级馆,成为安徽省唯一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率100%的城市;市博物馆建成数字铜博物馆,正在向着中国铜博物馆迈进;“图书馆+”模式成功探索,全民阅读点遍地开花,目前全市已建成近40个阅读点,落实4个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首批30个“铜都书巢”集中投放使用,书香铜陵特色彰显。
这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在全国首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三合一”服务综合体,建成“市民读书、政府买单”点读平台,日均访问量2000余人次。“月读公社”集中分享会定期举办,数千人参加分享活动。“阅享宝贝”新生儿阅读推广计划广泛实施,在试点医院面向新生儿赠送阅享宝箱,每年开展面向新生儿和婴幼儿家长的阅读推广培训。“铜都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精彩上演。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今年已举办第二届,稻田宴、乡建艺术展等异彩绽放。同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新推进,开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农村文化大院共建试点,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提档升级,成立青年舞蹈团、城市合唱团、管弦乐团等,深入农村、社区、敬老院、部队等开展慰问演出。实施公共文化普惠、关爱、精品输送和援建帮扶四大惠民工程,文化服务覆盖基层和特殊群体,群众文化培训辅导有声有色。
这里,全域旅游发展持续增力。“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文化旅游名镇、特色文化旅游名村、休闲旅游文化示范点”四级联创,旅游景区屡出精品。目前,全市有省级优秀旅游乡镇1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浮山景区、大通古镇文化旅游区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投资近百亿元的北斗星城旅游综合体建成运营,首个枞阳名人故里游项目——枞阳方园正式开园,普济圩农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培育优化铜文化体验之旅、皖江洲(岛)黄金水道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梧桐花谷芬芳十里,天井小镇灯火璀璨,永泉旅游度假区江南味道十足,西湖湿地鹭鸟飞翔,凤凰山牡丹盛开,“风筝节”“凤丹节”“荷花节”等10多项全域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精彩纷呈,一系列特色旅游品牌正在形成,大美铜陵多姿多彩。
这里,文化艺术之葩竞相盛放。“国保”金牛洞遗址洞穿历史云烟,省级文保刘大櫆墓传承文脉,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东乡武术再现生机。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这两座“富矿”,汲取创作养分,深挖思想价值和美学内涵,以“铁骨御史”枞阳名臣左光斗的清廉与担当精神为立足点创作大型原创黄梅戏《御史夫人》;以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好人”胡晨及其家庭祖孙三代八人心系国防、报效国家、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事迹为原型创作广播剧《军魂永存》;围绕生态环保主题创作的歌曲《水清岸绿天蓝蓝》登上央视,创作的歌曲《亲一亲我的大别山》饱含新时代普通群众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和对英雄精神的呼唤,主题文学作品《大明御史左光斗》《和悦洲上》、纪录片《浴血智送江防图》《民族英雄童长荣》等聚焦爱国爱家乡情怀,以生动感人的艺术语言、平易近人的艺术风格,塑造、打磨一个个闪亮的艺术形象。
奋进新时代,潮涌大江流。今天的铜陵正鼓荡文化自信的风帆奋勇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竹青连日来,张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骋经常抽空和工作室成员以及年轻教师开展各种研讨活动,为做好小学数学教学...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