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别样的精彩 大学生姐弟回乡种菜记

铜都晨刊 2019-11-05 10:27 大字

负责销售的弟弟余永斌将蔬菜装上车送到安庆、铜陵等地。本报记者 吴启斌 摄

姐姐余青青、弟弟余永斌在地里打理花菜。本报记者 吴启斌 摄

■ 本报记者 马卫东 孙毅

黑黝黝的脸上渗满汗珠,很难想象眼前这位“80后”曾经是在广州城当教师的都市女性。10月30日上午,在枞阳县铁铜乡新丰村金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余青青时,她正一边采摘,一边给一起干活的工人讲授采摘要领,并不时提醒他们要精挑细选,早已没了昔日讲台上女教师的模样。

姐弟回乡当农民

蔬菜基地位于枞阳县境内的一个江心洲——铁铜洲上。深秋时节,江水回落,到处是裸露着的江滩,还有片片芦花,随风摆动。记者走进基地,但见一排排大棚整齐而立,大棚里绿意盎然,卷心菜、花椰菜、莴笋等长势正旺。和余青青一样,弟弟余永斌也放弃了城里大公司的工作,一同回到了家乡,从事蔬菜种植。余青青主要负责基地日常管理,余永斌则负责市场销售和送货。

从大都市的讲台到江心洲上的蔬菜基地,余青青说,“不后悔,回乡种植蔬菜虽是父母的想法,却也是我们姐弟追求的创业梦。从小在这块土地上长大,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想在这片土地上干点事,父母的想法让我们欣喜不已。”

笑容洋溢在脸上,幸福洋溢在脸上。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但却同样的精彩。

说起姐弟俩的父母,在铁铜乡新丰村,余正样夫妇是村民眼中的能人。他们早年便走出去打拼,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蔬菜批发、零售,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村里最早富起来的家庭。姐姐余青青、弟弟余永斌分别出生于1988年和1990年,父母常年在外,他们从小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姐弟俩从小乖巧懂事,学习刻苦勤奋,姐姐考入了合肥师范学院,弟弟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一家先后走出两名大学生,当时成为村里热议的新闻,也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榜样。大学毕业后,姐姐到广州一所中学任教,弟弟先后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泰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工作,并相继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宝宝,过上了安逸稳定、和美幸福的城里人生活。

余家这样的家庭,让村民们羡慕不已。这样过下去,一家人也是幸福富足。但是他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回乡做起了新型农民。

长期搞蔬菜批发销售的余正样夫妇,不仅了解了蔬菜市场销售门路,也看到了蔬菜种植的前景与商机,便萌发了回乡种植蔬菜的想法。夫妇俩与孩子们商议,大家都极力赞同并支持。

得到全家人的一致认同后,2014年12月,怀揣着100万元的积蓄,余正样夫妇回到了家乡。姐姐余青青率先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安徽省金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了200余亩土地,在父母的辅助与扶持下,开始搞起大棚蔬菜种植,开启了蔬菜种植创业之梦。“我们起早摸黑,仅用1个月时间就搭好了20多个大棚,并在当年底种上了首批蔬菜。”余青青告诉记者,创业之初,他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和技术。没资金,他们便东挪西借,没技术,他们便请来技术员,虚心学习。春节前后,首批蔬菜开始上市,销售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看到这种情况,弟弟余永斌也果断辞去工作,回乡帮助姐姐跑市场销售,正式加入到姐姐的创业中。

姐弟俩放弃城里生活,回到农村搞起蔬菜种植,再次成为村民议论的话题。

“蔬菜就跟孩子一样,你喜欢它,照看得好,它们就长得好。你照看不好,哪里会有收成,更不会有好品质。”“不同品种的蔬菜生长期也不一样,你得密切关注它们的长势,管理和技术必须跟得上,采摘必须把握好时机,蔬菜的外观和品质才能有保障,在市场上才能卖得好。”以前也是种菜“小白”的余青青如今说起种菜经,头头是道,在蔬菜品种的选择上他们格外讲究,新品种都要先进行试种,掌握了它们的习性和种植技术后才大面积种植。

“看着一棵棵蔬菜逐渐长大,心里别提多开心。”余青青说,晚上没事的时候,她常常和父亲打着手电筒到大棚里看蔬菜生长,听蔬菜拔节和膨胀的声音,成了父女俩最大的乐趣。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一家人早已成为蔬菜种植经营的行家,种植基地生产经营有条不紊,年产量达到500万斤,产品销往铜陵市及周边的农贸市场、超市、职工食堂等,花椰菜、茄子、辣椒还获得绿色产品认证。虽然蔬菜种植很辛苦,也走了不少弯路,遇到过大雪、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但一家人携手共渡难关,他们的创业梦想正慢慢变为现实。

创业不忘助脱贫

两个大学生,两个新型农民,他们创业梦的实现不仅仅是个体梦想的实现,他们的创业也带动了一批乡邻。

“余家姐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他们回来创业搞蔬菜种植,我们都很高兴。”自从种植基地开始建设以来,贫困户唐真华就来帮忙施肥、除草、采摘等,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真的挺好。唐真华说,他期盼着种植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他自己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像唐真华一样,种植基地长期用工30余人,其中贫困户10人,忙时每天用工达到100多人。“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我们吸纳他们到基地做工,帮助他们就近就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余青青说,在用工方面,他们优先考虑贫困户,并在同等工作量上,工资比其他工人每天多20元。

在种植基地里,余家姐弟不仅种植了蔬菜,还种植了60亩果林,养殖了300多只鹅和300多只豚鸭。今后他们还将通过扩大种植规模、立体种植养殖等,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尽管今年出现罕见的干旱,但由于我们灌溉设施建设到位,种植的蔬菜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获得大丰收,而且蔬菜品质也不错,在市场很受欢迎。”余青青告诉记者,眼下基地的辣椒、花椰菜、卷心菜等蔬菜正陆续成熟,每天的采摘量都在5000斤左右,若不及时采摘,不仅影响蔬菜的外观,品质也会有所下降,销路和价格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天来,他们每天起早摸黑抢收,确保丰产又丰收。

新闻推荐

特别的选择 无悔的青春 记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枞阳县藕山镇民政办办事员钱小娟

■本报记者张久愿轻松的马尾辫、朴素的着装,爱笑的眼睛,近日,记者在枞阳县藕山镇政府为民服务大厅里见到了钱小娟。这个阳光...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