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 关于铜陵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与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研究

铜陵日报 2019-09-09 11:12 大字

铜陵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

当前,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已成为铜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铜陵学院作为在铜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将大力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建设产业高端化新型智库,加快推进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以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一个传统资源型城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已成为铜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

当前,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势头强劲,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而铜陵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整体创新实力不强,高技能人才专业结构不均衡、规模数量较低,将成为限制铜陵产业高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铜陵学院作为在铜的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有效打造地方新型智库,服务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决策,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融入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如何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培育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急需人才,既是铜陵学院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铜陵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现状

(一)产业高端化发展基础优势明显

铜陵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高端化发展基础优势明显。铜陵是国内铜加工产业领域产业链最长、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铜陵有色、铜陵精达等一批优势企业和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优势平台。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2家。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3个省级开发区(枞阳经济开发区、铜陵郊区经济开发区、铜陵义安经济开发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稳居全省第2位,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综合优势。

(二)产业高端化发展动能加速积聚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高端化发展动能正加速形成。近年来,铜陵大力实施“双招双引”首位工程,制定实施“1365”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深入实施“三重一创”,建设智造铜陵,制定出台支持数字产业发展政策,紧抓产业互联网,大力建设线上铜陵、知识铜陵,加速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目前,已建成安徽省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13个,在安徽省属于第一梯队,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入列省第三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工信领域行业标准领跑全省。铜官数谷项目建成运营,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建“城市超脑”工程,联手阿里云公司发布“铜陵工业大脑”项目并组建安徽长江工业大数据科技股份公司,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高地,产业高端化发展势头强劲。

(三)产业高端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矢志培育新动能,产业高端化发展格局初步呈现。铜陵围绕“资源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模范市、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新高地、世界铜产业发展领跑者”三大战略定位,深入推进省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集中打造狮子山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铜陵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金桥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大桥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基地4个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目前,省级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拥有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十亿元以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21家,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企业130家,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占铜产业比重超过50%,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初步形成了以铜基新材料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等齐头并进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格局。

三、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全球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加速推进,梯度产业转移大规模进行,为铜陵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领军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政策的实施,也为企业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助于铜陵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

2.国内宏观政策推动新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创新型试点省市建设等一系列支持战略部署,为国内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导向。《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一创”重大部署等省内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带来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红利和新机遇,形成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3.区位综合优势增添新动能

一方面,铜陵位于皖江城市群中心,铁路、高速、航空、港口正形成立体交通之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26个城市里的重要产业节点城市,利用好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口岸建设等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发挥产业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加速人才、要素流动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B型保税物流中心即将建成运营,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仓和通关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交易服务平台“一仓四平台”建设,开放经济大平台必将加速新兴产业发展。

(二)面临挑战

1.高端人才规模与结构支撑不足

铜陵现有副高职称以上人才3860名,并且大多集中在有色金属采选冶等传统行业。创新创业培育能力不强,有经验的科技经纪人和创客导师严重缺乏,有色、铜化、铜峰等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不断流失。近三年来,铜陵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数量只有合肥的1/5、芜湖的1/4、马鞍山的1/2,引进的数量相对不足。同时,现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度较低,吸纳外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弱,铜陵籍毕业生回铜工作意愿不强,本地高校中,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留铜就业毕业生数量仅占全校毕业生的5%。自2014年以来,铜陵学院每年在铜工作的毕业生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达9%左右,总人数稳定在400人以上。高端人才规模较小、专业结构不均衡、创新人才吸引力不够等困境,导致创新人才对铜陵高端产业发展支撑不足。

2.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不够

铜陵现有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铜陵技师学院三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学科专业结构方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产业高端化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工学专业数量较少;安工学院以金属矿开采和冶炼相关专业为主;铜陵技师学院正处在由中职教育向技师层次转变阶段,学科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铜陵学院是在铜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应用型学科专业结构,在材料科学、电子信息、大数据和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总体而言,铜陵的高等院校现有应用型学科专业与高端产业发展所需专业结构匹配度较弱。

3.科研机构与平台创新实力不强

截至2018年,铜陵拥有3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院士工作站,2018年有5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请专利4263件,其中发明专利2173件。而紧邻的芜湖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1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16个,院士工作站38个,普通高等院校10所,2018年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27项,专利申请量36205件,其中发明专利25340件,相比之下,差距非常明显。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科技创新实力相对较弱,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以及整体创新实力不强等问题,将成为制约铜陵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以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

(一)大力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1.积极优化应用型学科专业结构

主动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把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围绕“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以及铜陵建设“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新高地等重大战略,积极优化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突出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优化升级原有专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专业,积极建好新专业,扎实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实施“新经管”和“新工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对材料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等工学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力度,优先设置现代服务业、大数据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当前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构建与铜陵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结构,通过产业驱动和专业结构调整,形成“财经特色强,工科发展优”的学科专业布局。

2.强化应用型专业服务产业导向

进一步厘清所有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融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支持紧密对接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发挥招生制度改革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联动作用,引导办学资源向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行业的专业汇集,在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型学科。近年来,铜陵学院相继停招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调整劳动与社会保障、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招生对象;对接铜陵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需求,新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根据皖江城市带和铜陵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业规划,设置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质量管理工程、互联网金融、金融工程和商务经济学等专业。

3.加快培育特色鲜明应用型专业

加大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组织调研铜陵和长三角地区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加快形成我校应用型专业特色。积极推进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加强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分批试点,以点带面,努力在专业认证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学校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金融学、市场营销、自动化等10个省级特色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大胆突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同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全力争取在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三进入三延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广泛征求行业企业和业界专家的意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开展专业资格认证,探索在金融学、市场营销、工程造价等专业实行“双证制”,实施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会计师、卓越电气工程师等卓越人才项目。支持企业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深化毕业生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加大引导和支持毕业生留铜就业,服务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

2.加强应用型课程资源体系建设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与行业企业对接,共建应用型课程资源,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加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创新性应用型课程比重。科学规划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吸收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社会发展热点,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加大立项建设校内示范课程力度,打造高质量“金课”和精品慕课。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推广基于行业企业真实项目的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改革实践,倡导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模式。依托智慧校园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引入国内教学名师主讲视频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建成校内校外一体、课内课外融通、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资源平台。

3.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投入,升级改造现有专业实验实训室,大力创建与社会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研平台、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遴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引领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坚持“课程、课堂、实践”三融入,全方位根植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贯穿到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整合学校资源,打造“实验室—科研平台—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双创训练体系和“面上普及、点上培育”的“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基地”教育模式。整合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校外实践资源,营造学生自由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双创教育校内教师和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双导师制”,鼓励学生以专业相关的学科与技能竞赛作品、学术论文等创新性实践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切实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着力建设产业高端化新型智库

1.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也是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加大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和聘用高素质专业人才力度。进一步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持续推进专业教师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有计划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培训,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深入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和管理实务,参与科研攻关和运营规划,了解行业前沿的产品、技术和工艺。积极引导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决策咨询研究,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行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术精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2.着力打造服务地方新型产业智库

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优势领域,加大智库平台建设投入,加强资源整合,依托学校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优势,积极吸纳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队伍。创新和完善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从学者型人才向智库型人才转化、学术研究成果向科技成果转换,打造集“教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地方新型产业智库。聚焦主攻方向,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跟踪研判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开放合作机制,深入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铜陵产业高端化发展。

3.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决策水平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决策咨询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智库在理论研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优势。深化智库人才管理办法,完善智库成果分类评价体系、业绩奖励管理办法以及智库人才职务晋升机制,激发教师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内在动力。强化学校与铜陵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围绕决策部门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和发展规划,设立决策研究主攻方向。坚持长期跟踪研究,深入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建设智库研究专业数据库、案例库和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决策服务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铜陵学院教师《关于把铜陵建设成为现代工贸港口城市的建议》《铜陵市十三五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等多项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和铜陵市领导圈阅课题、铜陵市软课题,直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加快推进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

1.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机制

加强战略平台共建,围绕铜陵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格局需求,积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依托学科专业和科研资源优势,共建科研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协同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深化与铜陵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和“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加强“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智能加工技术”省级科研团队的作用,形成校地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2.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建立校企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加大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培训等资源, 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和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铜陵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选派骨干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科研课题攻关,加大聘请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的力度,不断增强教学特色。推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冠名班”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不断完善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企业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平台。目前,学校已与国家铜铅锌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铜陵有色、铜化集团等重点企业共建了108家校外实践基地,与美国GE Fanuc公司、罗克韦尔公司、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共建嵌入式实验室;与浙江华为公司、江苏沙钢集团、安徽中鼎集团等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3.进一步创新科研平台服务

近年来,铜陵学院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共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主动承接攻关企业重要技术难题,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共建科研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力度和服务范围,积极面向市场,开展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铜陵产业发展。依托“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围绕工程液压机器人本体、工程液压机器人的液压控制系统及工程液压机器人关键材料研究方向,深入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以及工程应用研究;依托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对光机电一体化铜加工技术、光电综合监测技术、光机电产业技术发展等领域深入研究,不断增强产业服务能力。

(项目主持人:倪国爱,铜陵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教授)

新闻推荐

“谢谢你们, 让我看到了 希望的曙光!”

本报讯(吴福成记者姜蕊)鲜嫩饱满、皮薄多汁的桃子收成大好,却苦于销路太窄,几乎无人问津。眼看着费尽心血培植的桃子烂在树上...

枞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枞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