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火药局史事钩沉吴悦文/图

安庆日报 2019-07-27 10:56 大字

晚清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各地火药局林立。安庆作为安徽省的政治中心和长江之滨的军事重镇,不可避免地成为近代历史上较早设置火药局以及火药制造较兴盛的城市。

枞阳门内火药局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一日,被合围了一年之久的太平天国重镇安庆被湘军曾国荃部攻陷。七天以后,湘军统帅曾国藩将行营从东流(今属东至)移入安庆,不久即延用以往在江西的做法,在安庆制造军火,设立了火药局、子弹局、枪炮局等。其中火药局位于安庆城东枞阳门内的新塘(今市立医院一带)。

同治元年(1862)三月以后,随着战事的推进,湘军的火药需求量大幅增长。曾国荃围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所费火药极多”,“每日用至七、八千斤”。而李鸿章组建的淮军从安庆西进上海后,也需要曾国藩协解大量火药。因此,曾国藩一面向其他督抚求援,一面在安庆扩大火药生产规模。

从同治元年至同治二年(1863)的曾国藩书信及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扩建安庆火药局的零星记载。

同治元年三月十三日致河南巡抚严树森信:

皖垣火药太不敷用,昨咨请惠协五万斤,务恳鼎允。并求再惠牛碾一盘,则皖制渐多,不至频求协解矣。

同治二年元月十三日《曾国藩日记》:

申正至谷米局阅周围新作墙垣,将为晒谷场。又至火药库阅附近新修之屋,酉正归。

同治二年正月四日,致万启琛信:

火药库即借用贡院砖瓦,赶紧兴造。

同治二年二月初六日,致李榕、万启琛、江忠濬、何璟信:

安庆城内外防守,祈诸阁下及早布置。国藩亦迅速归省。火药最为行军根本,各库须赶紧修造,派委妥人守之。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曾国藩日记》:

又至谷米局看新修之晒谷场,并看新修火药库五处,午刻归。

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五日《曾国藩日记》:

至火药局看新造之牛碾,巳正归。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曾国藩为了满足战事需要,除了增加牛碾(制造火药的铁碾须以牛拉动,故称牛碾)等设备外,还于同治二年在安庆新建了多座火药库。《曾国藩日记》中曾有关于在安庆设立新旧两处子弹局制造子弹的记载,因此不排除曾国藩在安庆亦设有火药分局的可能性。

经过这一番扩建,安庆火药局的火药产量大增,渐渐能够满足战事需要。同治二年四月十三日,曾国藩给江宁(今南京)城外的曾国荃写信说:“米粮子药均属充足,今年八月以内,

此四项不虞缺乏。”同治三年(1864)正月初四的信中也曾说:“银钱子药皆不短绌。”

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荃攻克江宁。九月,曾国藩将行署迁至江宁,枞阳门内火药局不久后亦停产,仅作为火药库使用。

长江水师火药局

太平天国运动平定以后,清廷拟将湘军水师改编为经制长江水师,并于同治四年(1865)批准了曾国藩有关长江水师的营制、衙署、经费等的建议。曾国藩在奏折中提出,长江水师须“常设子药局,以资操演,而备不虞。查湖北省城、安徽省城造药均有牛碾,最为稳便。该二省应各设火药局,常川制造。”

同治八年(1869),长江水师正式归标,成为直接隶属于清廷的正规军。安庆府设立副将,属湖口镇前营。水师副将署位于城西金保门内。又于西门外地藏庵后名为将军冲的马山山坳里(今石化热电厂一带)设水师火药局,所制造的火药除了用作战略储备外,也用于水师的日常操练。

长江水师由湘军水师改编而成。因此,不排除安庆水师火药局为在曾国藩所设火药分局基础上改造的可能性。

水师火药局初设之时,只有局署和碾造所,并没有存放火药的火药库。火药制成以后,要“运往东门内火药三库收存”。这种情况由于光绪七年(1881)的一次事故而改变。

光绪七年九月二十日下午两点钟左右,安庆城厢的居民都听到了一声伴随着地动屋摇的轰天巨响,紧接着又有木石碎块等从空中掉落。居民们惊慌失措,一些商贾富户甚至携带银钱账簿逃到山中躲藏起来。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水师火药局的碾造所发生了爆炸事故。爆炸引发了火灾,整个碾造所和屋内的器具荡然无存,地皮被铲去好几寸。幸运的是,由于当时正是放工午餐时间,局中匠役都在碾造所对面的局署内休息,得

以逃脱灾难,只死伤了十余头拉铁碾的牛。

这次爆炸也给周边的房屋和住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十余人因此受伤,名刹地藏庵和附近的慈云庵在事故中完全坍塌,城内藩署的花厅被震倒,四牌楼正街的一家笔铺屋顶被一块从空中掉落的麻石击穿。城内外其它房屋受小损伤的不计其数。

爆炸事件后不久,水师火药局重新恢复了碾造所,于第二年春天完工。考虑到如果按照旧例将制成的火药运至枞阳门内三座火药库存放,在运输途中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于是又在水师火药局东约一里的地段购得原属药王庙的地产一处,另造火药库一座,专门用于存放水师火药局制造的火药。清末绘制的《安徽省城厢图》之《安庆府城图》中,在玉虹门内社稷坛东北标注有“火药局”。此地约在今德宽路第一

小学一带,离水师火药局正好约一里的路程,且正位于其东南方,应为水师火药库的位置。安庆水师另建火药库,除了出于运输安全的考虑外,也有可能是为了将水师火药库与陆军火药库加以区分的目的。

菱湖嘴火药库

光绪二十三年(1897),安徽巡抚邓华熙下令将城东枞阳门内新塘火药库改建为安徽银元局。当时的新塘火药库只剩两座库房,中间隔有一塘。邓华熙下令将库内的火药等军火转移到别处存放。

民国《怀宁县志》关于火药局的记载为:“火药局原在枞阳门内新塘中央,因改建银元局移北门外马山;火药库在北门外南庄岭东首,土名老墈,清光绪间建。”(马山位于安庆城西北,史料多称“西门外马山”)

从前述史料可以看出,《怀宁县志》这一记载有误,因为新塘火药局早在曾国藩离开安庆后就已停产,成为仅用作存放火药等军火的火药库。而位于西门外马山一带的水师火药局建于长江水师成立之时,早在邓华熙准备建造安徽银元局之前就已存在。也就是说,东门火药库和水

师火药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同时存在,不可能存在接续关系。

那么,东门内火药库改建银元局后,库中的军火究竟移去了哪里呢?根据上述史料,不难推测,北门外南庄岭东首的火药库应是这批军火的去处。

位于北门外南庄岭东部的火药库,即为菱湖嘴火药库。安庆城北南庄岭向东伸入菱湖,形成的半岛名为菱湖嘴(即今湖心中路两侧的湖中半岛地带)。此火药库应为邓华熙为了存放从新塘火药库移出的火药而建,后归军械所(1907年后改称军械局)管辖,设有司库官管理。火药库旧有房屋三进,后两进均为储存火药等军火的库房。根据《皖政辑要》记载,库中除了存储有大量火药外,还有西洋引火、炸药、炮弹等军火。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六日,熊成基率领的马炮营起义军就曾攻占菱湖嘴火药库,夺取了起义所需的弹药。

关于菱湖嘴火药库的位置,《皖政辑要》称其位于汪家墈,《怀宁县志》称其地俗称“老墈”。安庆文史研究者章安庆先生曾经根据老地图及菱湖嘴《汪氏族谱》关于汪家墈的记载考证出,菱湖嘴火药库位于今菱湖公园儿童乐园、邓石如碑馆至老公园管理处一带。

汪家墈所在区域并不大。笔者结合史料对这一地域进行考察后发现,现菱湖公园盆景园所在地位于菱湖嘴范围内,也符合章安庆先生考证的汪家墈地域范围,同时与史料记载的菱湖嘴火药库特征吻合。

清朝末年,各地火药局逐渐开始学习西洋火药的制造方法,火药的威力越来越大。加上各地练军、新军越来越多地使用进口的先进弹药,药性猛烈。各地所设火药库,常在四周挖一圈沟渠,引水灌之。这样既可以防止火药爆炸引发的火灾延及周边地区,也可以增加火药库的湿度,防止因空气过于干燥而引发事故。夏天温度过高时,守库士兵就近在水壕中取水,喷淋火药库外墙,以防止发生爆炸。根据史料记载,清末时,上海、常州、芜湖、太平(今当涂县)等地的火药库周围都曾挖有水壕。

据《申报》记载,菱湖嘴火药库“近水边”,且由于库中储存了药性猛

烈的进口炸药和炸弹,因此四周亦有人工挖出的深壕,从菱湖中引来水源注满。而盆景园正位于菱湖岸边,前方和两侧的前半段均残留有人工挖成的壕沟,宽约四米左右。其后半部的壕沟估计在百余年来菱湖公园的不断改建中被填平了。

因此,笔者认为,菱湖公园盆景园所在地极可能就是菱湖嘴火药库旧址。

经过晚清时期的不断制造,安庆城储备了大量各种类型的火药。民国初年,城西和城北两处火药库中留存的前清旧火药“不下数千石”,均已废置不用。最后,这批废旧火药分多次被民国政府明里暗里销售给了爆竹店和猎户等使用。菱湖盆景园南侧壕沟

新闻推荐

在市烟草局倾力帮扶下,枞阳县雨坛镇云龙村 “面子”亮了 “里子”实了

■本报记者刘洋沿着县道雨会路前行,枞阳县雨坛镇云龙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缪兴仕边走边向记者介绍:“两年前你来的时...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