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云:扶贫政策带来新生活
在施祥龙家庭农场的水域内,施祥龙和妻子唐传云共同捕捞小龙虾。
■ 本报记者 路璐 文/图
白荡湖村位于枞阳县最大的淡水湖白荡湖畔,虽说村庄不大,但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在这座村庄,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曾经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欠债十几万元,全家靠着低保度日。可如今,他们凭着勤劳致富的双手,一跃成为村里最富裕的家庭之一,在致富的道路上,他们还带领着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这户家庭的女主人名叫唐传云,与一般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不同,她独自撑起了这户家庭的一片天。
“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而妻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步入枞阳县施祥龙家庭农场内,男主人施祥龙见到记者,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他回忆道,2007年3月的一天,自己在村里开着拖拉机跑运输时,突然感到肚子异常疼痛,经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尿毒症。“这个噩耗让我和爱人如雷轰顶,眼看着这个家因我病就要垮了,痛苦一番之后,爱人擦掉眼中的泪水,坚定地劝我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治好我的病。”
四处求医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举步维艰。“当时主治医生告诉爱人,要想保命只能做肾脏移植手术,但是肾源却是个问题。没想到的是,妻子竟然瞒着我做了肾源匹配检查,结果正好匹配。在妻子的强烈坚持下,我答应了做肾脏移植手术。”说到这里,施祥龙的眼眶很快湿润了,他哽咽着说道:“妻子不仅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还是我的救命恩人。这个家要是没有她,早就塌了!”
手术进行得很成功,但高昂的手术费用让唐传云家倾尽所有,还欠债十几万元。“那时两个孩子还在上初中,他的身体又不能务工,每个月吃药需要花费七八千元,只能靠我一人打工养家,十分艰难。”回忆起那段往事,唐传云眼眶有些红,她告诉记者,“2014年,我们被确认为贫困户,享受了医疗政策,原来一年需要10万多的医药费,报销后,每年只要掏1万多元,大大减轻了负担。”但唐传云想,政策虽然好,但贫困户不能什么都依靠政府,自己当懒汉。“我们有手有脚,我不相信自己会一辈子贫穷下去,幸福是靠自己奋斗来的!”唐传云立志要脱贫。
2015年春节还没过完,唐传云带着已能下地的丈夫来到自家的承包田,详细规划着新年的经营方案。当她得知县农委将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时,她连忙鼓励丈夫报名参加。通过培训,加上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施祥龙初步掌握了稻虾综合种养的农业新技术,这个穷则思变的家庭,到处筹集资金,决定在自家稻田里实施稻虾综合种养。
2016年,她们承包了215亩田种植水稻,注册了枞阳县施祥龙家庭农场。但一开始收益并不高,仅能维持正常开销。就在唐传云忧虑时,帮扶干部及时引导鼓励她树立信心、帮助她寻找出路。2017年底,唐传云开始尝试稻虾混养、循环养殖降低生产成本。2018年,她又承包100亩地,一边摸索一边学习,起早贪黑开始养殖龙虾。
辛苦努力总会带来回报。2018年5月份开始,唐传云每天销售成虾300斤以上,日均销售额达到6000余元。龙虾丰产后,尝到甜头的她又继续学习种植新品种——无公害长粒香水稻,继续采取循环养殖模式,在稻田内养殖50只家鸭,帮助稻田除虫,一则省去了人工除虫的成本,二来不需施用农药。
徐徐微风中飘来淡淡稻香,唐传云和记者算起了她的脱贫账:“我今年龙虾收益30多万元,种植出的绿色生态水稻,每斤可售8元……”一刻闲不住的唐传云,又在农场周围种植了葡萄与桃树,还承包10亩鱼塘。“我种水稻、种果树,养鱼和龙虾,还养鸭,一块地生五样财。”唐传云得意地说。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唐传云深有感触:“扶贫政策带来新生活!现在生活好了,我要帮助更多困难的人,让他们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如今,唐传云家庭农场带动了附近12户贫困户就近就业,他按照工作小时计工资,务工人员年工资收入1万到1.5万元。唐传云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探索的养殖技术传授给前来 “取经”的贫困户,希望大家一起早日脱贫。
新闻推荐
为“扶贫之火”添“税务之薪” 枞阳县税务局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力扶贫工作
■严腾劲汉陈震“多亏了税务干部及时送来的减税新政策,没想到招收贫困户也能享受减税政策,公司发展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枞阳...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