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书郎中” 为500年前古籍“续命” 本报带您走进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 看古籍修复师们修复“时光”

安徽商报 2019-04-08 01:36 大字

阳春三月,在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历经500年风霜的明正德刻本《慈溪黃氏日抄分类》,在古籍修复师的手中,经过长达一年的精心修复,被治愈满身“伤痕”,重现古籍善本的岁月痕迹。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公藏机构保存有线装书120万册,这些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的古籍中,有近三分之一需要修复。

经过一年抢救 获“新生”

在位于省图书馆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年轻的修复师蒋云小心地翻阅一册明本线装书《慈溪黃氏日抄分类》,微黄的书叶在她的指尖流动。

2017年3月,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开展基层图书馆古籍普查督导时,意外发现了枞阳县图书馆收藏的明正德刻本《慈溪黃氏日抄分类》、明末汲古阁刻本《周礼注疏》及《仪礼注疏》3部古籍善本。“《慈溪黃氏日抄分类》简称《黄氏日抄》,足本有九十七卷,是南宋时期大儒黄震读书研习的随笔札记,是程朱理学思想体系中一部比较有特色的著作,学术价值非常高。这部书是明代书坊刻书,由书估龚氏刻印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石梅介绍,惊喜之余,专家们也发现,这批珍贵古籍破损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

破损究竟有多严重?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师蒋云介绍,参照国家标准,这3部明代古籍均为二级破损。拿《黄氏日抄》来说,二级霉蚀、粘连、缺损、老化,三级酸化,四级鼠啮、口开、 撕裂,可以说是“病情严重”。“尤其是第八册书粘连非常严重,多层衬纸和书页前后板结,稍不注意就成块状往下掉。”

数千种纸中精选修复纸

古籍修复师常常被称为妙手回春的“古籍医生”,但要修复破损如此严重的古籍,难度可想而知。蒋云介绍,古籍修复有严格繁杂的操作流程。在真正“下手”之前,先要针对古籍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摸清“病情”。在与枞阳县图书馆达成修复协议后,修复中心第一时间派人到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调研了该馆收藏的明正德刻本《黄氏日抄》全本,详细记录书页纸质、厚度、装订线等相关信息。在制定修复方案并经过修复大师们“会诊”后,古籍修复才正式开始。

“古籍修复是个古老的行当,传承千年。”石梅介绍,修旧如旧、过程可逆的基本原则没有变。配纸、拆书、溜口、补破、折页、锤书、装订……每一个环节都对修复师的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古籍书页破损修补,需要配纸,纸张选择直接影响最终的修复结果。修复师耿宁介绍,纸张选择不对,拉力和张力不同,会直接影响修复后古籍的“寿命”。选纸时要考虑纸张材质、厚度、拉力等多种因素。

看、听、摸,再经过纸张纤维测试仪的分析,修复师们确定《黄氏日抄》用的是厚度约0. 053mm的浅黄色小帘纹纯竹纸。反复比对,修复师们从数千种纸张中选择了厚约0.040mm白色小帘纹纯竹纸做底纸。为了与原书页更为接近,又进行了染色。全书的衬纸和护叶采用的则是上世纪80年代采购的明黄竹纸,颜色古朴,厚度适宜,韧性也比较好。

拼接归位还古籍原貌

“揭书叶”是古籍修复中的又一个难点,也是对修复师技艺的极大考验。经历数百年传承,很多古籍书页粘连严重,有些甚至成了“书砖”,要修复必须先将书页分离。“先粗分书页,然后分离相邻的书页,再分离书页和衬纸。”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师蒋云介绍,这一步要使用轻薄细软的小竹启,先从纸张拉力较强的地方入手,把粘连处四周揭开,再慢慢揭开粘连处。这个过程中,修复师常常要宁心静气,小心再小心。

蒋云的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几十种修复工具。“修补书叶”要用到干毛笔和针锥,轻轻梳理纸张破损卷曲处后,再用喷壶均匀喷少许水雾,使书叶舒展平整,然后才能进行修补。对于老化糟朽严重的书叶,还要用补纸整托后再局部修补。

书页分离过程中难免会有残片掉落,再细微的残片也要精心收藏好,仔细编号记录,在后期的修补过程中准确拼接复位。蒋云介绍,复位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对齐借口,还要保证字迹笔画的衔接自然。要修复古籍,首先要“读懂”古籍。古籍修复中心的五位修复师均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本科专业,古汉语、版本学、字画装裱、书法篆刻都是古籍修复师必备的技能。

■数据

安徽省120万册古籍 约三分之一需要修复

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2008年3月在安徽省图书馆挂牌成立。省图书馆副馆长许松介绍,2007年国家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后,古籍修复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古籍中凝聚着民族优秀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嘉惠学林,化身千万,修复是基础。”

2018年底结束的全省古籍普查初步摸清了安徽省的古籍“存藏家底”。安徽省目前共存线装书120万册左右,约10万部。未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将汇编《中华古籍总目·安徽卷》,对全省古籍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编目。

在这些线装书中,大约三分之一左右需要修复。安徽省图书馆目前馆藏线装书34.8万册,待修复的就有约12万册。庞大的待修复数字,对于修复师们来说,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也是一场与古籍衰老速度的“赛跑”。许松介绍,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目前共有5名修复师,年龄最大的是“85后”,还有几位是“90后”。在古籍修复大师潘美娣等专家的指导下,一名修复师一年最多能修复2000个“筒子叶”,大约40册古籍。目前的修复只能是根据古籍的珍贵程度、破损情况区分轻重缓急,有序进行。“大家有时候开玩笑,可能这一辈子都修不完了。”

但再急切的心,落到修复工作上,都化作慎之又慎和小心翼翼。“很多人说古籍修复师是妙手回春的医生,但古籍是物理的存在,理论上总会有消失的一天,不可能所有的书都能修复完好。修复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尽最大努力,延缓古籍的衰老。”石梅介绍,文物修复有一句话,“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对于古籍修复师来说,面对跨越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光阴的古籍,一定要有“敬畏心”,珍惜这一次与古籍相遇的机会。 “希望在这里完成修复的古籍,都能健康地传承下去。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不用再来一次。”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王素英 实习生 王兆晨文/摄

周继龙/图

新闻推荐

铜陵美景看不够 清明时节好赏花

本报讯(记者钟灏)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眼下,清明节已至,大地渐暖,花香沁人,这个小长假除了祭祖、扫墓外,也是踏青、纳...

枞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枞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