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产业扶贫“后半篇文章”

铜陵日报 2019-03-13 09:28 大字

□ 刘洋

近日,本报先是报道了发展产业自主脱贫的施祥龙家庭农场有5万斤稻虾富硒米难寻销路,其后又报道了枞阳县义津镇增丰村的“扶贫粉丝”滞销。近几年,产业扶贫项目不断落地成绩可喜,但产业扶贫产品销售难、效益低以及开局良好但后劲不足等问题并不鲜见。我们常说“产业扶贫拔穷根”,如果说坚持因地、因人制宜推动项目精准落地是“前半篇文章”,那么让项目健康运营、持续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则是我们要下力做好的“后半篇文章”。

关注扶贫报道的人不难发现,本地媒体已多次通过“网络直播”“公众号呼吁”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成功销售农产品,汤沟镇一心村等不少扶贫工作队队长已成功引入“电商”助力扶贫农产品上行。其他很多地方正通过构筑扶贫农产品销售体系、创新销售模式等破解销售难题。

但“治标”更要“治本”,关键还是要帮助项目实施主体强化市场意识和发展能力。要帮扶他们树立“酒香也要会吆喝”的理念,摒弃依赖思想,产品销路不能指望“爱心”消化,各方帮扶目的是引导和增强他们对接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要帮助他们提升生产技术、品牌意识,避免因技术不过关影响产品质量、增加成本及拉高售价。此外,要用好政策指挥棒,在统筹整合、破除壁垒、推进抱团、形成体系等方面形成助力。

总之,要多方、众手下好“绣花”功夫,共同把“后半篇文章”做活,让产业扶贫实现“全过程精准”。

新闻推荐

凤仪乡 多形式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讯(毛述新)为进一步营造“学习雷锋、奉献社会、提升自我”的志愿服务浓厚氛围,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